[转贴 2005-12-14 13:40:16 |
微软苦心孤诣的推出“LIVE”计划,终于用行动表明他们在互联网方面不再微不足道和软弱。
相对于Google的咄咄逼人,微软的“绝地反击”显得持重和老辣。
我认为“LIVE”计划是迄今为止GRID(网格)概念在应用上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勾勒。 “李开复”事件后,舆论认为Google不仅在产品战略上,在人才战略也开始与微软针锋相对,而微软在搜索上的下注和“LIVE”的推出,也正面回应了Google对他的挑衅。但是微软和Google真得是冤家对头吗?显然不是,而且,他们将来也不应该是。
微软和Google的“对立”更多来自于舆论的煽风点火。
事实上,无论是舆论还是作为普通受众的我们,都非常乐意看到两者短兵相接。为此,舆论有了谈资,我们则有了实惠。而且,微软太强大,强大的太久,这令我们厌烦。这就如同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和克利佩拉奥特》所是说的一样:“人们对他们敬畏的人,日子一久,往往会心生怒恨”。微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因为我们依赖它,所以我们才想要挑战它。Google现在也一样,用不了多久,Google也会强大的让人生厌。当微软的一个“百分之一”的人物李开复先生换工作时,舆论的“推波助澜”更是将这种“对立”渲染到了高潮。似乎微软和Google必须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顺便提一下,李开复先生坏事变好事,从一场“劳动争议”迅速成为全球IT界的“百分之一”的人物,并肉麻的写下了N份给中国学生的信。
此外,微软和Google,彼此之间也未必把对方当成“拦路虎”。
盖茨曾经轻松的暗示,Google还不是微软的对手。不管这种暗示真是假。我们都要清楚的知道,从整个市场,整体发展来看:微软需要Google,Google也需要微软。没有Google,盖茨的“PC时代”的梦想永远是残缺的;而没有微软,甚至就可以说没有Google。微软和Google是父与子的关系。微软是“父亲”,Google是个“朋克青年”。Google只是试图去搅乱一下规则,活跃一下气氛,有革命的野心,而无革命的恒心。虽然Google可能是未来的希望,但微软也绝不是老去的沙皇。不仅他们相互需要,我们对于他们的需要,也是不可偏颇的。即便是“LIVE”计划取得了完胜,我们也不会对微软磕头作揖;即使Google完全从WEB占领了DESKTOP了,我们也不会对Google感恩戴德。
微软和Google缺一不可,在TMT产业发展、人类信息化的进程中,微软和Google都要虚怀若谷;要 “收购”对方。“收购”就是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协调:在竞争中合作发展,在发展中协调竞争。总而言之,就是接受,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对于我们每个IT公民而言,微软和Google不是彼此替代的关系,我们需要一个“南慕容,北乔峰”的武林,我们更需要一个非两极竞争的群雄争霸的IT世界
十年前,盖茨也许会说:忘掉Netscape,现在有IE。今天,当他乐观断言“十年之内,互联网将取代传统纸媒”时,我们希望十年后他能说:忘掉单个的微软、忘掉单个的Google,你所拥有的一切服务——我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