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为谁办的,是办给谁看的听的?回答当然是一致的:受众。但若再追问下去,是什么样的受众,回答可能就不那么一致了。比如新近就流行一种“精英化”的“理念”,即:为精英办传媒,为精英服务,代精英立言。从而,媒体的记者编辑们也一并升格为“精英”。人五人六,得意非凡。
精英是什么?有多种解释。在精英化论者那里,可说是高知识、高收入的代名词。也许,还应当将高收入放在高知识之前。即为那些有钱的因而据说也是“体面”的人群,死心塌地地服务。
这样的取向,当然不能简单地说错,特别是就一些定位于精英的媒体而言。本来,传媒大发展之后,必然要进入一个“细分市场”、准确定位的过程。问题在于,不管什么媒体,都想向“精英化”迈进。这种“时尚”令人担忧。
一是 媒体运作取向精英化。本来是全国性报刊或面向广大市民、人民群众的报刊,要报道的面很广,服务对象很多。但人家就是将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热衷于、迷恋于报道金领、白领、灰领、粉领们的一言一行,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时尚”,他们的追求与梦想,而对“蓝领以下”不屑一顾,或根本不予理睬,或干脆一笔带过。君不见,这些年的报刊等传媒上,到处都是有钱有权人的身影,到处都是星、腕、款、官们的“镜头”。编辑部为他们发消息、写专访、登捧场文章、搞图片专辑,甚至连他们豢养的小猫小狗等宠物,也堂而皇之占据了黄金时段、黄金版面,他们“放个屁都是香的”,媒体都能忙不迭地去捧臭脚。明眼人都可看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精英”能给媒体带来“效益”:或者能促进发行,或者能为广告增益。问题在于,如此这般“精英化”之后,我们的大众传媒到底还是不是大众的,是姓“大(众)”还是姓“精(英)”?我们的蓝领,我们的平民,我们的下岗工人,我们的弱势群体,在大众媒体中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位置?
二是 对待普通读者态度上的精英化取向。媒体,除了能够传播信息外,还有引领大众的强大功能,除了通报事实之外,还能影响大众。因此,媒体应当在报道事实的同时,担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使命。然而,眼下的一些媒体,包括面向大众的全国性、综合性、大众性的媒体,早就将之置诸脑后。现在的媒体,各种面向精英的活动甚多,面向群众的甚少。什么高峰论坛呵,什么研讨座谈呵,什么圆桌沙龙呵,嘉宾和读者对象,都是星、腕、款等精英们。过去报社都设有群众工作部,现在大部分都“人间蒸发”了。结果必然是,群众的声音在传媒上只能是点缀,甚至只是一个花色品种而已。这种情况若是个别,不足为忧;若成时尚,则万万不可小视。
风气所及,时尚所推,现在的“媒体语言”也变得越来越精英,越来越高雅。前不久,看到一个消息,说北京高级商厦太平洋面前的路旁行道树之间存放的自行车“有碍市容”,得到彻底清理。媒体大呼小叫,欢呼不已。但是我亲眼所见,就是在太平洋门前,就是那里的自行车道,却整天被各式各样的小轿车占满。那么,这些小轿车是不是也有碍市容呢?媒体为什么不去揭露批评了?精英化取向使然也。
不要精英化,也不是不能宣传精英。而是说,要防止不管什么媒体都去搞什么精英化!要准确定位,心里要有人民大众,包括蓝领,包括下岗工人、民工,包括农民(竟有不少精英媒体拿这个神圣的字眼来骂人)。他们,永远应当是大众媒体关注、依靠、服务的对象。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