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是当今第一强势媒体,它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不过,恰恰是电视的强势催生了电视的弱点。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50种疾病与看电视有关:斑疹、干眼病、肠胃病……专家谓之为“电视综合症”。
不仅如此,电视还使它的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注意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创造力受到潜在的影响。过多地看电视,会使少年儿童出现孤独、自闭和暴力的倾向。
其实,电视改变的岂止是孩子?改变的又岂止是生理、心理的某些状态?它几乎触及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电视改变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一个人接受报社、杂志社记者采访时,他的叙述可能是即兴的、随意的、断断续续的,甚至是不假思索的,而接受电视记者采访,他的表达则既是紧张的、兴奋的,又是有准备的、有掩饰的、有伪装的,还有对采访者、收视者曲意迎合的成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学生在电视上也 “大”言不惭:今天听了这个报告,我很受感动……
其次,电视改变了某些人群的思维方式。以前,我们奉行苦干实干加巧干,倡导少说多做。而今因为电视倍受百姓青睐,电视媒体便开始成为权力、利益较量与抗衡的平台,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集中展示的窗口。如今一些地方和部门检验自身工作的成效,不看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却看相关的新闻报道能否上省台、上中央台,某些领导的思维路径更是走向一个误区:什么工作开展不下去了,什么活动效果不理想了,他们往往都归结为“宣传力度不够”。所以,一些地方和部门现在部署某项工作,“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常常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电视改变了某些电视新闻。在电视里,人们永远是团结、严肃、认真、井然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某地农民图书室开张,电视新闻上的农民伯伯们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读书看报。而实际情形是,在许多阅览室,读书看报或坐或趴或站或蹲,并没有那般整齐的姿势……其实,现在不少新闻现场都已演变成了“影视基地”。前些天,某个城市举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当时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一所小学组织300名学生顶着烈日在操场上拼出波浪图案和“郑和”两个大字。这纯粹是文字(实为“人字”)游戏而已!不过,老师和校长们出此下策折腾学生,多半是为了迎合摄像记者们出于现场画面效果的考虑,因为一般的纪念活动在电视上只能一闪而过,而如此“壮观”的场面,至少可以给它一个广角镜头吧!
电视改变我们,我们不看电视即可。在美国,每年四五月间有一个“全国关闭电视周”活动,今年是第11个年头,此间他们广泛动员美国家庭放弃收看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取而代之的是从事更多有益健康的活动。而我们要改变电视,恐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在电视镜头之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早已大行其道,电视的出现不过是给某些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平台而已。有报道披露,四川郫县的局长们,一旦下属犯错就要上电视公开检讨。—— 电视成为领导们检讨的地方。不过,电视既然可以供人作秀、引人献丑,检讨又什么不妥!往后说不定还会有更新的电视节目(栏目)出台,我们时刻准备着:调台抑或关机!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