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Google上市出现疯涨起,因特网泡沫的说法就又开始被重提。今年,百度上市再演Google上市的疯涨历史,泡沫之说日益盛行,有人惊呼,这又到了一个疯狂的年代。Google 疯狂、雅虎疯狂、默多克疯狂、总统也疯狂。疯狂程度在升级。
五年前,杨致远和贝索斯的雅虎搜索网站和亚马逊网站,一个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一个收入达到3.56亿美元,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
五年后,布林的Google和李彦宏的百度又使得五彩缤纷的钞票在互联网的天空密密麻麻地飞扬。然而,一些理性的人却仿佛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
![](http://www.mediatoday.cn/UserFiles/2005-9/30/2005930232853270.jpg)
2005年8月2日下午,国内领先的无线互联网门户TOM在线北京举行规模盛大的路演启动仪式,宣布“玩乐吧 网络秀---TOM网络歌曲全国六城市巡演”正式开幕。TOM玩乐吧网络秀亮马河饭店硬石酒吧里演绎网络秀。
泡沫东移
全球网络巨头包括雅虎、Google与微软在内,在中国市场全面开战,疯狂争夺在华“话语权”。英媒体报道:或许互联网泡沫从未破灭过,它只不过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
10年前的8月,网景上市,正式拉开互联网热潮的大幕。10年后的8月,百度上市,全球互联网聚焦中国。
在上市首个交易日里,百度股价出乎预料的涨幅,“互联网出现新一轮泡沫”的惊呼随着百度带来的这场风暴开始在业界流传。
美国一投资经理说:“我现在还不能叫它是投机泡沫,但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像这种情况了。” 百度也在一夜之间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网络公司,超过一打以上名义上的亿万、千万富翁随之诞生。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为中国概念股所引发的股市神话惊叹不已。
很多人将百度股价的飙升归结为“Google效应”,去年8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全球搜索引擎巨人Google,过去一年在股市上的神奇表现令人惊喜。
早于Google,去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盛大网络,算得上在美国上市中国企业中最为成功的一家,自去年首次公开招股以来,盛大的股价已上涨了250%以上。依此,投资者对其他中国概念股也信心大增,搜狐、网易等个股纷纷上扬。中国概念股一时之间成为风投者热捧的对象。
中国网络方面最新的消息是,到年底将有2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中国互联网。
不仅如此,众多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上的科技股也一路走红。不断上涨的股价驱使投资者跟进任何与技术相关的股票,包括债台高筑的电信公司和刚成名的网络与软件公司。结果是所有科技股股票都达到令人瞠目的价位,市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牛市。
在全球范围内,默多克、法国大块头资金的加入,无疑会刺激更多的追随者。按默多克的观点是,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之后,他要重新拥抱互联网。今年4月,默多克曾表示:“传统平面广告向网络媒体转移,危机确实存在,”如果拒绝作出改变, “那就意味着报业将成为‘古董’。”
看来,泡沫已经积攒够足量的“洗衣粉”。
反思泡沫
泡沫的幽灵很早就在地球上游荡。用他的魔力导演着“一夜成乞丐,一夜成富翁的”的人间悲喜剧。
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网站,1998年总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音公司。1994年,31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网站诞生。到199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截止到1999年10月,收入达到3.56亿美元,自1997年公开上市到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
而网景,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有挣过一分钱的公司,居然站到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之后,甚至下了这样的定义: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
网络就这样让人美梦成真。互联网制造的“暴富速成”神话,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追随。而网民队伍的日渐扩大,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永远无限。
这种泡沫示范作用迅速蔓延到中国,尽管中国的网民当时也不过600万左右。1998年,被称为中国网络三雄(搜狐、新浪、网易)之一的搜狐盈利40万美元的消息,居然被各家媒体抢发。据调查,迄今还没有几家网络公司站出来,声称自己投资网络有了盈利。
随着2000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根据Webmergers统计,自2000年泡沫破灭以来,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2001年3日19日的一篇报道称:裁员像一场瘟疫,正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蔓延。裁员的问题已经从高科技“食物链”的底层辐射到顶层,这正是前几年股市过热和高科技公司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结果。直到2002年10月互联网业追踪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申请破产保护或倒闭的网络公司,已较上年同期和前季大幅减少,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才接近尾声。
对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有人说都是资本惹的祸!然而深入一步反思发现:泡沫的真正“吹鼓”者还在互联网企业自身。早2002年,就有媒体反思:这场“疯狂”背后的基本脉络,这其实就是风险资本催化下的一场全社会的“烧钱”运动——编梦、融资、烧钱、上市、再烧钱……一方面是网络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资本需要“.Com”的创造;另一方面,好的概念能够打动投资者的心,从而为“.Com”在股市中募得大量资金。“.com”就这样在高烧中用概念代替了经营。于是,社会分工被淡化,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整个产业形成了“各自为王”的格局,却形成了低层次重复建设的现象。
反思当时的互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忽略,互联网“工具”的过分神化与“主体信息化”的滞后。互联网只是网络经济中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网络经济的主体,它并不能主导、主宰社会经济。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是在零售业,还是在制造业或者交通运输业,主体因素比互联网扮演的工具因素更重要。
经历“冬天”,网络企业开始成熟。但大鼻子的华尔街分析师们敏锐的嗅觉已经嗅到了一丝泡沫的气息,他们连连发出警告。
看待泡沫
资深分析家指出,“显然我们又在经历一个泡沫”,不过这与上一次泡沫的形成过程不同的是,现在的互联网投资者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区别这类泡沫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上市公司经营盈亏的反应程度过于敏感。对于增长强劲的企业会有过度的追捧,而对于未能达到要求的企业则有过度的打压。
旧金山的一投资经理说 ,“现在只是一种投机性的狂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但是正如以前的那些泡沫一样,其上涨的势头仍有可能继续,投资者在短期内也仍然能从那些比较盲目的人们那里赚到钱,但是对看中公司未来利润与现金流量的长线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荒谬的价位。”
微软公司CEO鲍尔默几个月前就发出警告,Google股价存在泡沫,同时暗示,Google存在崩盘的可能性。百度热让更多的人开始怀疑互联网泡沫是否已经来临。首日收盘时市值超过新浪和网易的市值总和。处于起步阶段的百度,市价几乎为去年利润的2000倍,而Google只有75倍,雅虎只有70倍。这个夸张的市盈率遭到了分析家们的强烈质疑。知名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认为,百度引发的新一轮互联网热潮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企业往往没有盈利或刚刚开始盈利;其二,营业收入规模有限;其三,被外界视为成长性好。但这三点正是前一轮泡沫时期被看好的互联网企业拥有的特性。
佛罗里达大学教授、IPO专家杰·里特尔的言论令人恐慌:“预测未来并不容易,但根据过去的经验,任何一家曾在IPO上市首日上涨300%以上的公司对投资者而言都是噩梦,上市3年之后,这些企业的股价都跌破了发行价。”
仅仅从Google等个别企业近期的出色表现就判断互联网市场将从此一路凯歌似乎有些过于单纯。有业内分析家表示担心,部分投资者可能再次遭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打击。
应该承认,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之后,今天的企业已经更加成熟,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但不可忽视,热情的投资者显然对新一轮的网络股赋予了太多的寄托。
诚然,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在达到光辉的顶点之前,几乎都有一个制造泡沫和泡沫破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泡沫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走向成熟之前的一条必经之路。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