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数字电视产业化与节目制作的关系 与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相比,高清晰度电视(HDTV)图像分辨率成倍提高,可采用宽色域、大屏幕和环绕立体声播映,使电视节目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可视性。自1998年开始,数字HDTV相继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播出,我国也将HDTV列为国家重大科研产业工程项目。 技术是基础,节目是关键,HDTV节目的质量和数量对推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发展HDTV最大的难题是节目来源,当务之急就是建立HDTV节目制作平台,用内容优秀、制作精良的HDTV节目推动数字电视产业化的持续发展。为此,广电总局提出了以节目内容为龙头的HDTV发展思路,在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中把“加快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平台建设,推进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做好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储备和人才培训工作”作为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高清制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清摄像机的特点是:扫描线增加带来高画质;画面宽高比为16∶9,横向变长;清晰透明的立体声音。因此,节目摄制人员在图像拍摄和声音录制时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体现高清的优势。 焦点 在原来扫描线较少的标清图像中看不出来的焦点粗糙,在高清时就会很明显。即便用变焦镜头进行广角拍摄时,也不要自认为所有焦点都已调实,必须再三确认,如不肯定,则可通过监视器确认。在拍新闻和专题节目时,经常不便于使用监视器,这时摄像师要更加注意焦点问题,由于图像精细度高,画面具有很多的信息量,要留意拍摄使画面背景也能被有效运用的立体图像。 宽画面的处理 16∶9的宽画面比SDTV横向加长了15%,这被认为是与人类视野相近的视角。由于画面变宽,摄像师必须注意画面四角,否则很可能拍到并不想要的东西。并且,由于画面清晰度高,可能会拍摄到在黑白监视器上不易发现的东西,因此摄像师必须特别注意被拍摄物体的背景。 一个人物接受采访或记者进行现场报道时,如果他或她的旁边出现空白,就有可能形成不安定的图像,有必要在有效利用背景拍摄和确定景别上下工夫。 曝光(光圈)的确定方法 在拍摄亮度有反差的物体时,以亮处为准进行曝光很少会失败。曝光过度会导致画面信息失落,后期制作时也无法恢复。而曝光不足的图像则留有信息,后期制作时可以补救。在不是很紧急的情况下,可边确定斑马线和自动光圈,边确定合适的曝光值,从而拍出好的图像。 镜头时间加长 对于高清电视来说,由于画质精细、画面变大,容纳了标清3倍以上的图像信息,在拍摄和剪接时每个镜头都要比标清镜头长。大画面的固定镜头,如果画面上没有动的东西,会显得很死板,因而可以使用摇臂、移动车、直升飞机等器械,努力拍摄出有跳跃感的图像。 摇镜头、变焦镜头 收看HDTV大多使用的是尺寸比较大的接收机,画面一有抖动,表现就非常明显,须要使用比较坚固的三脚架。一般来说,进行摇和变焦操作时,要比标清拍摄时慢。 是否用特写镜头 在高清监视器上,由于高清晰画面上的物体看起来非常清晰,有人便说没必要拍特写。但是,根据故事情节特写镜头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全景构成的镜头无法编辑,这和标清应该是一样的。 照明 高清摄像机的灵敏度与原有标清摄像机相同,新出品的高清摄像机性能甚至更加高,即使这样,也不能说就不需要照明了。为了充分体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有可能会使粗糙凸显,这与焦点的问题相同。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横向加长的部分,这就涉及到灯光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 阴云天气下拍摄时,需要打辅助光;在亮度反差很大的晴天拍摄时,使用反光板等会得到效果很好的图像。总而言之,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要比标清拍摄时多。 关于高清电视的声音 电视声音的发展从单声道到AES立体声再到AC-3环绕声,对于不同的电视节目,像电视剧、体育转播、音乐等,录音操作方法可能各不相同,但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对于高清电视,声音录制要配合图像进行。 对于电视剧,首先要理解剧本,了解导演的意图,再设计声音效果。 对于体育比赛,要先了解规则,再做计划。因为现场直播不能试,正确地预见即将发生的情况就变得非常重要。可以说,声音效果的90%都在设计,只有10%在直播中。 对于舞台伴奏的合成,要搞清楚比例;对于交响乐,合适的话筒型号和正确的摆放位置决定着最后的效果;对于流行音乐,主要考虑电子合成器的压缩音质和改善音质等。 中央电视台高清设备配置与生产规模 1999年以来,我台先后装备了6讯道高清转播车、4讯道400m2高清演播室、6套外拍用高清ENG、一个DVS-8000高清特技合成机房、一个Smoke HD高清非线性编辑制作机房、2个HDCAM与HD-D5对编机房、一个Crossover高清格式转换机房和5.1环绕声制作系统等,初步建成了高晰度电视节目制作设施。 众所周知,高清录像机记录格式的选择关系到今后高清节目的播出质量和制作工艺流程。2001年中央电视台成立工作小组,对HD-D5、DVCPRO和HDCAM高清录像机进行了市场占有率调查、技术指标测试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资料显示,由于HDCAM有摄录一体机型,出于采录、制作和播出的配套性和与原有设备的兼容性考虑,HDCAM摄录机和录像机的使用量明显大于HD-D5格式。但是,在美国和日本的图形图像制作领域和以胶片为素材源的电影、电视剧制作机构,后期制作多采用HD-D5格式。在电视台,从节目制作流程来看,前期或新闻以HDCAM和DVCPRO HD为主,后期或娱乐节目中HDCAM和HD-D5格式均有使用。 从技术特性来看,HD-D5的记录码率为300Mb/s,对应高清1.5Gb/s数据量,压缩比为5∶1。指标测试表明,它确实具有30MHz全带宽频率特性,适合于后期特别是图形图像制作。HDCAM采用了预滤波限制带宽,再进行4.4∶1压缩视频记录,码率为185Mb/s,总压缩比为7∶1。指标测试其频率特性为22MHz。HDCAM摄录一体机普遍应用于ENG,也是后期制作的基本机型,它兼容性好,标清资料可以直接上变换,有预读功能,制作效率较高。HD-D5、DVCPRO HD和HDCAM高清录像机均对测试图像序列复制15版后进行比较,主观评价表明彼此间质量差异不明显。 通过高清录像机选型试验,我台最后确定ENG和转播车素材为HDCAM带,演播室和非线性编辑系统为HD-D5带,播出为HD-D5带。 高清电视节目基本的生产链路: (1)基于现行制作模式,同时考虑到国际节目交流,我们建立了可兼容1080/50i、60i、24p、25p的多格式制作系统;HDCAM/HD-D5磁带混合使用,同时兼容标清数字BATECAM磁带重放;音频系统满足立体声数字制作要求。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演播室和后期同时可兼做标清节目。多数素材来源于高清演播室和转播车,通过自编或直接进入电编合成。 (2)ENG拍摄的素材,经过自编完成初编,再进入电编合成或非线合成。 (3)其他格式的素材经过上变换进入合成系统。 (4)画面完成版下变换为标清格式,进行声音版的制作,再与画面版合成。 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曝光 曝光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画面成像质量。曝光过度,画面泛白甚至限幅,导致画面高亮部分的层次丢失;曝光不足,画面的层次少,尤其是暗部层次不能充分体现,虽然可以在后期提升亮度电平,但暗部噪波也会随之上升。通过高清拍摄实验,我们认为正确的曝光应该控制在-0.3~+0.3档光圈。摄像机的曝光值一般是根据寻像器中的斑马线和自动光圈来确定的,但实际中我们发现,摄像机寻像器中的光圈检测值与镜头的刻度不能完全一致,不能反映出半档光圈的变化。在曝光的精度方面,建议在拍摄现场增加标准监视器甚至示波器。特别是对光比较大的外景拍摄,应注意对亮部层次的保留。 资料显示高清系统的景深是标清系统的一半,在使用高清摄像机时,为获得相同的景深,镜头必须缩小光圈,直至光圈数值加倍,这会降低敏感度。在同样的着光面上,4∶3画幅的面积是58.08mm2,16∶9画幅的面积51.84mm2,高清镜头敏感区域缩小,敏感度降低10%。所以,充分认识高清与标清的区别,有助于有效控制光孔实现正确曝光。 焦点 高清摄像机的焦点不易对准,这一个问题其实是由于高清的景深而引起的。HDTV系统每帧扫描线是SDTV系统的1.5倍,在2/3"的CCD器件上高清系统具有更小的象素点,由于16∶9宽画幅时扫描密度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很小的聚焦偏离看起来也很明显,因为许可半径不到标清系统的一半,景深会小很多。所以聚焦要格外小心。 建议使用标准监视器,而且尺寸越大越好。 高清的细节表现与画面的监看 由于高清的解像力比标清高很多,加上16∶9的宽画幅,对于我们注意的和不注意的画面细节都会产生放大的作用。为此,细节的表现同样需要较大的(24"1000线以上)标准监视器加以确认。Sony公司新推出的6"寻像器对外景监看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高清摄像机的轮廓开关 在高清拍摄时,有的人为了画面更“润”一些,关闭摄像机上的“轮廓”开关,使之接近胶片的效果。对此我本人有些疑问。我认为,如果是带人物的中近景,高清时人的面部和服装的沟边很突出,容易给人生硬的感觉,而且进行后期扣像制作时比较麻烦,基于这两点要关掉“轮廓”开关;但对纯风光画面就不一定这样做了,因为高清的焦点本来就“软”,再关掉“轮廓”开关,和胶片比起来画面就会显得更加模糊。“轮廓”关与不关,要视镜头的需要而定。当然,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和制作需求。如果用于后期扣像,前期轮廓加得太硬,就会呈现片状的效果。 高清摄像机参数的调整要做后期处理 为了追求胶片的效果,我们在进行高清拍摄实验时专门对摄像机的一些参数进行了调整。Gamma、Master Black、拐点、白切割,有时甚至是在大光比的情况下加负增益,从实际效果看,确实起到了控制灰度、增加层次和画面透度的作用。但由于改变了Gamma等平时出厂设定好的重要参数,对于彩色还原有一定的影响。原因在于场景和调整参数的不同,画面偏色的表现程度也不一样,需要靠现场调整色温和改变摄像机上的Matrix色还原参数来校准。同时,对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场景,需要在相对可靠的监测条件下采用不同参数设置,这又增加了拍摄工艺的复杂性。要想现场调整摄像机参数达到理想状态,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后期处理。 关于格式变换 根据主观观测,各种高清格式之间的变换看不到什么质量损失。对应16∶9与4∶3变换,有信箱模式、切边模式、压缩模式三种。上变换的标清素材相对于高清显得模糊,特别是运动镜头。相对来说,信箱模式优于切边模式。 高清下变换(信箱模式)的图像质量要好于标清拍摄的素材。下变换(图1)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信箱模式、切边模式。压缩模式图像有变形,建议不用。 下变换中特别需要注意的画面:纹路丰富,运动,字幕,画面中纹路细密的部分在格式变换时易出现闪烁。运动镜头有可能出现抖动,包括画面主体运动和镜头运动方式。字幕的细线、上滚和横飞可能会造成闪烁或抖动。 关于高清非线性制作 我们将不同格式的高清素材和不同分辨率的标清素材在smoke HD非线性编辑系统上进行制作,结果表明高清素材特技效果的制作要比标清平均慢5倍。由于不能实时监看生成到监视器的高清效果,有时还要进行修改。所以,高清制作的实时性还是很重要的。 关于高清的制作工艺 高清电视高解像力、宽画幅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标清电视制作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期的拍摄,对灯光、舞美、服装、化妆、道具及声音都提出了接近拍摄胶片的要求。一些我们在标清制作中被忽视的问题,在高清制作环境中就会展露无遗。当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增加制作成本。相较于标清,高清电视制作要有更高的制作追求、更长的制作周期和更多的经费投入。如果为了提高高清设备的利用率而考虑高清、标清混合生产,我认为前期拍摄环境应该采取高清套裁标清的方法。 高清演播室拍摄 由于现场能提供更大的寻像器、监视器,还有示波器,对于高清外景拍摄中较难把握的焦点、曝光等问题都容易对付多了。 对演播室的布景和服装要尽量仿真,化妆时要化满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这两点是为了满足高清特有的细节表现力,否则就可能“穿帮”。 灯光要求应对16∶9的宽画幅,画面边缘部分要打匀,同时考虑到高清的景深小、焦点“软”,要适当加灯。要想达到理想的电影效果,就要使用电影的布光方式。 对于声音制作,至少应该是立体声,有声场条件的可以考虑5+1或者8声道。 高清拍摄用的三脚架,当然是重的为好,太轻的三脚架有一点抖动,在16∶9监视器上就会明显看出来。 不同的高清镜头,所拍出的画面还是有差异的。正常光圈下,我们实验的三种高清镜头清晰度都差不多,广角极限变形并不明显,主要差异在彩色还原、景深和眩光等方面。如果要达到接近胶片的效果,应使用电影镜头。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清晰度不是绝对的因素,影调、光效和镜头的景深才是处理的关键。 目前,我们还没有最后确定高清及下变换标清制作的工艺流程。我个人建议如下: (1)电编合成之前,可使用标清电编机房进行脱机编辑,这样既可以直接产生标清的播出版,又可以将完成好的EDL码单套回高清合成,从而提高高清合成机房的制作效率。 (2)如果要套裁制作标清版,尽量使用信箱模式。字幕可以出在画面下方的黑边上,因为切边方式虽然能变成满屏,但要进行图像放大,这会使得画面粗糙,损失较大。挤压方式使画面构图变形,看后不舒服。 只有信箱模式相对能保持较好的转换质量,且摄像只需考虑16∶9的画面构图,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