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广播资源,应该说是一个有份量的话题,既有实践的意义也不乏学术上的价值。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经营的压力有时让人很难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今天不妨把它作为一个命题,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频率为资源背景,从盘点、拓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下学理上的梳理。
一、音乐广播资源的盘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大台,而且在这近半个世纪的进程中,它在众多媒体中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宣传的角度看,主管部门与受众更看重的是中央台的权威性。但媒体面向市场,搞产业化经营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年从宣传的需要上,主管部门给予中央台的得天独厚的“超国民待遇”,打造出了一个广播品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而这个品牌就是我们的资源优势。与其他媒体相比,我们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覆盖率。作为专业频率,一般来讲,调频音乐广播是地域性广播,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兴盛起来。而中央台的音乐广播,由于具有国家台的地位,出于政治的需要,它的覆盖率远远超出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目前“音乐之声”不仅在北京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它还能覆盖广州、上海等20多个城市。覆盖率的提高也是我们资源优势中举足轻重的一张王牌。中央台的资源优势已经存在了多年,可为什么今天还要重新来盘点它呢?主要因为前些年我们把这种资源的优势淡化了,甚至是耗损掉了。
在2000年的3~8月,当时中央台文艺调频的周到达率还为1.38%,时隔两年之后,到了2002年的3~8月就下降为0.38%。如此低的到达率自然不能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和盈利空间。传播效果不好,盈利空间缩小,那不就等于听任资源的优势一天天的贬值吗?
现代媒体与企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本质相同,那就是:充分运用手中的资源使其保值、增值。看着地方台频率专业化的发展,有增无减,逐鹿中原,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头。痛定思痛的中央台绝处逢生,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面前,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终于决定对原文艺调频大刀阔斧地改革,面向市场,实施“频率专业化”,打造一个以流行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频率“音乐之声”。
经过一年的运转,2003年据调查数据显示:“音乐之声”周到率已经提升为1.54%,与2002年同期相比,这个数字的变化就意味着增加了100万固定听众。数据还显示:“音乐之声”在北京地区的有效收听率达到了31.13%,其中46.6%以上的听众平均每周收听“音乐之声”超过7次,84%的听众对“音乐之声”有超高的满意度。
与此同时,“音乐之声”的成功在全国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2003年底,“音乐之声”在全国广电系统的评比中,在303家电台和1882个频率中独占鳌头,一举夺得了“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获得10万元的奖金。
回首改革路,当初建立一个专业化流行音乐频率整体形象的预期目标已经达到,“音乐之声”收听率大幅提升,起了质的变化。另外,专业化频率的创收任务也顺利完成;频率内的员工相比于改革前,相比于台内其他频率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衡量一个频率改革是否成功的这三个最主要的数字化指标:收听率、广告创收、员工收入“音乐之声”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音乐之声”一步到位对听众的再一次细分,在国内广播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类似类型化音乐台的频频推出。2003年1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音乐频率再次改版,一分为二:即分为流行音乐频率与经典音乐频率。2003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调频88.7频道也与有类型化音乐电台操作经验的英国“维珍电台”合作,用多语种不间断地推出当代最新国际流行音乐节目。
专家的点评,同行们的赞许,以及收听率和创收的大幅提升,都说明“音乐之声”沉睡了多年的资源优势终于盘活了。以下就是“音乐之声”盘活资源的几步措施:
1.寻找合作伙伴
频率专业化是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办类型化电台又是广播经营的最佳选择,而与之相配套的广告代理制,就成了突破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音乐之声”实行的是广告独家代理,这在专业化频率创建初期有利于维护频率整体形象定位,同时也能给合作伙伴留出宽松的盈利空间。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则更有利于化解经营风险,大幅提高广告创收额,但前提条件就是频率品牌运作得比较成熟以后。
实行专业化分工,让出广告经营权,由专业的广告代理公司经营,一方面是面向市场弥补了自身经营人才与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在新频率刚刚启动的创办期,降低了部分开拓市场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实引入广告代理,还可以视为是新一轮频率专业化改革中业外资本的介入。没有资本的介入,我们的资源盘不活,业外资本的介入带来的可不仅仅是资本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2.面向市场准确定位
以往广播界的同行们,或者说现在绝大多数的电台说到改革,还停留在关起门来,把各路精英召集在一起,开策划会,拿方案。节目怎么样在其次,关键是要把每个人安排好。这种编辑本位、自我封闭式的策划改革方式恰恰是产业化媒体应该摒弃的理念。
运用“调查-制作-播出-评估-改进-再调查”的模式,一切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的调查公司,注重科学的调查数据,这应该是专业化频率起步时建立在反传统基础上的新思路,它的决策依据是一系列市场调查数据。
依据市场数据,我们的节目规划不再是盲目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而是底气十足的、针对性很强的策划。“音乐之声”实行改革,在经过理性的梳理之后,开始用“减法”思维来构筑自己的市场定位。我们把适听人群锁定为15岁至45岁年龄段喜欢音乐、文化素养高的听众,而这批人又是现代社会最具消费能力,最为商家青睐的“朝阳人群”。
广播媒体市场化运作关键要靠对受众的适位选择。受众与广告商是市场的两端,通过准确的专业化频率定位,把具有相同人口学特征的听众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在满足受众(目标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告商最终获取利润的要求。这样的频率定位,彻底让广播媒体从被动经营状态中摆脱出来,开始主动瞄准广告商在不同阶段的销售目标和产品定位,通过市场调研明确界定目标消费者的人口学特征,然后再通过恰当的音乐类型聚合和培养起其最感兴趣的目标群体,从而实现媒体与受众群及广告商的目标消费群体之间的有效结合。使广告商可以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目标定位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
广播媒体凝聚受众注意力是它主要的竞争手段,而这种竞争又基于专业化频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极致化操纵。而这种所谓的极致化手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靠规模,二是靠特色。在资本还不够雄厚,频率还没有做大做强的时候,大多是靠特色。
“音乐之声”突破了以往传统文艺广播的操作习惯,整体设计以18个小时为同一个节目风格呈现,栏目大区块切割。全天18个小时的音乐节目,以2~3小时为单位,划分为8个时段,让受众在伴随的状态下,享受“音乐之声”提供的音乐陪伴。同时,在打造品牌的基础上压缩主持人话语权的方式,否定眼下大多数电台过度张扬主持人、淡化频率的做法,变“话说音乐”为“音乐说话”。
3.运作数字化降低成本、高效运转
广播媒体每前进一步,除了节目理念的转变,还要有增加投入来改造技术。配合频率专业化的改革,告别传统的模拟制作技术,与国际先进媒体接轨,一步到位实现数字化就是经营频率最经济的手段。从制作到播出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存储、数字化传输、电子化交换,不仅提高了节目的技术含量,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种工业化运作模式也为专业化频率品牌满意度提供了重要保证。
有了新的节目理念,又有了雄厚资金的介入,再掌握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一个专业化频率真是如虎添翼。这个时候再来讲保值、增值已经不是什么奢望了。
二、广播音乐资源的进一步开拓
既然媒体要产业化经营,肯定就要拿企业作个参照系数,中外的对比之所以这么强烈,这恐怕与我们的机制、体制、观念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三者互为因果。既然媒体要产业化,如何保持它的活力就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改革的力度、难度就会加大,尤其许多问题并不是一个频率能解决的,只不过我们处在前沿,先行了一步罢了。
1.拿来主义与搭伙生财
当依靠所谓的经验,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只能做出似是而非的判断时;当文艺广播在10年中徘徊不前,按照老思路屡试不爽的情况下;采用“拿来主义”就成了最佳选择:一是简化了摸索的过程,少走弯路;二是节目模式一步到位与国际接轨。
频率与广告代理就是“搭伙生财”的关系。说起“经营”大家甘拜下风,特别是又有了一年成功的业绩,也让台里充分认可了“搭伙生财”运作模式。但不服输的大有人在,他们常常拿出一种阿Q精神宽慰自己:“经营”虽不是我们善长的领域,可“宣传”却是我们的“长项”。再加上“唯我独尊”、“官本位”这些与产业化背道而驰的观念作祟,使我们根本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声音,更没有共赢合作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搭伙生财”的合作伙伴视为“竞争对手”,自以为是守土有责,其实是不顾全大局,庸人自扰。
实行产业化的专业化频率,经营与传播是共生共存的。传播是经营的前提,经营更是传播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了。
2.编辑本位与受众本位
“编辑本位”到“受众本位”,与这一载浮载沉变迁相伴的是一场从业人员的灵魂修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方能体味理念落差的强烈。当媒体产业化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攻势时,即使再有美好的愿望,传统文艺广播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与其坐困愁城,倒不如坦然对之。问题是怎样融入产业化。在竞争对手如林的情况下,只能让自己在短时间里完成跨越式、非常态发展,才能扭转局面,变劣势为强势。
从“编辑本位”到“受众本位”是对传统节目理念的颠覆,它又与国际接轨的节目模式配套发展。节目模式可以快速“拿来”,但节目理念“本土化”却要在一念一瞬、自我挣扎中完成。当我们还来不及参透其中的禅机时,“受众本位”又向纵深作了修正:先瞄准大广告商的销售目标和产品诉求定位,然后依赖调查确定目标消费者的人口学特征,有针对性地制作节目使其聚合,再有的放矢地出售给广告商。说来说去市场份量越来越重。
角色转换了:从单一地追求高收听率的传统文艺广播,到锁定目标受众“窄播”的专业化频率,再到对受众的人口学特征调查,“音乐之声”将这“三部曲”浓缩在了一年之内“强制执行”。
“我觉得好的,受众不买账”。这就是十多年来传统文艺广播咽下的苦果。今天明明已经走出了传统窠臼的编播人员,受惯性思维模式的干扰,常常情不自禁地会退到老路上去,这种回潮更说明我们与传统模式真有割舍不断的情结,所以说改革之“难”,难在观念。除了观念,还有机制问题。
3.人员过剩与人才匮乏
一方面频率里是人满为患,但另一方面找一个能胜任具体工作的人又挺难。今天中央级媒体的编播队伍普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工作的主动性差,讲待遇,讲资历,注重官本位,在“宝贵温柔之乡”里,把大家都呆懒了。那么对于一个以年轻受众为对象、以流行音乐为内容的专业化频率来讲,编辑、主持人也应该以年轻人为主。所以现在更多的趋势是中年转业,即在一个工作做到自认为很完美,正准备大展宏图时便急转直下,或者退休,或者开始事业的“第二春”。
坐而论道,务虚经营,侃宏观讲全局,这是我们的“长项”,而频率需要的编辑和主持人最好能保持平和心态,完成专业化频率流程中的一个个环节。“活儿”是技术性多于艺术性,既不潇洒,也没有多少乐趣。但恰恰就是靠着这些单调,却又非常细致的“活儿”才托起了专业化频率的兴旺。开始相当一批人不愿享受这份不起眼的“岗位”,更何况照传统观念,这份“岗位”不可能带来“成就感”。结果就是热衷于轰轰烈烈干“大事”的人,还来不及调整知识结构、强化技能的人,不习惯于“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人便毅然放弃了到手的“岗位”。这就是在专业化频率中的为数不少的待岗人员。
在传统的广播机制中,我们过度张扬主人翁地位,欠缺“打工”的意识。产业化运作之后,风险被分解到了专业化频率,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保值增值就成了生存之道。一个不得不借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的媒体,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频率与员工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到个人的前途,“小”到每项收入都与频率经营的好坏息息相关。
频率发展与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是市场化运作逼出来的,尽管对角色转换并不情愿,但在发出“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宿命感慨时,还是清醒了:才华外溢的“艺术家”已经成了专业化频率的累赘,而一支由一个个忠诚、敬业、踏踏实实地执行规定动作的人组成的团队才是频率的希望所在。
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的专业化频率,大家一窝蜂式地还是停留在对节目寓教于乐、审美价值的关注和评论上。七嘴八舌中很少听到有人发问:目标受众群是谁?对应的产品广告在哪儿?频率包装营销的手段是什么?当人才天秤仍偏爱单纯制作节目的“文化人”时,专业化频率出于对人才的渴求,已经向善于市场化运作,懂得整合资源的“经济人”倾斜了。
眼下媒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的空间逐渐缩小,整个经济进入了微利时代。我们所说的媒体“经济人”不光要基于现期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未来的盈利潜力,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需要在以“文化人”为主的平台上进一步开放,掺入个别“儒商”经营广播,从而使媒体人才结构渐趋合理。
一个专业化频率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把一组专业化频率凑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系列台”,可能生存空间要大一点,但它的利润空间也不是无止境的。剥去光环之后,我们必须对专业化频率有一个清醒的评估。这个时候必须在频率主业的基础上去开发衍生产品。这些都还在摸索的过程之中,需要专业人才,也许这些专业化频率的副产品做大了会反客为主。关键是台里其他改革措施要跟上,现在看起来,频率专业化广告创收、节目制作都不是难点,最难的是我们观念的转变。
总之,通过“音乐之声”近两年的市场化运作,我们对广播媒体资源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寻找资本、改变运营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上更自信了。用我们的努力推进广播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频率总监 刘晓龙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