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传媒市场风起云涌。刀光剑影也好,金戈铁马也罢,反正没有一方宁静的空间。
这是一个追求影响力至上的时代,具体到中国媒体,影响力往往体现为被政策力与资本力的双重拉动。这个也许传媒圈颠扑不破的真理,在2005年的中国传媒界再次得到了印证。打开2005年的传媒版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许多事件的背后,几乎都能看到资本搏杀或政策与市场交相辉映的影子。在这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手的操控下,众多传媒事件在行业内外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进而搅动着略显纷乱的传媒布局,或重新分化组合,或你追我赶轮流坐庄。成也资本,败也资本。刚刚过去的一年,资本的力量成就了一夜暴富和瞬间成名的神话,也使得个别所谓的“传媒大鳄”深陷囹圄,大意失荆州,前者如百度上市和超级女声旋风的所向披靡,后者有北青传媒惨遭停牌的凄风苦雨。这些由资本演绎的故事,最终产生的效应不仅影响着当下的传媒格局走势,更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成为引领传媒风潮的标志性事件。
另一方面,一些被市场的力量或者行业决策影响的事件,在2005构成了另外一道风景:外资传媒巨头抢滩中国、新的传媒集团成立、传播技术与手段革新、央视托管中国有线、广电总局对方言电视剧“痛下杀手”、免费报纸试验失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目前或许我们还无法对其作出准确而全面的评价,但是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个案对未来影响的深浅也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在抢尽风光的网络媒体面前,2005年传统媒体的领地却充满了悲怆。除了偶尔闪现的亮点之外,整体看上去是一片萧条与肃杀,记者的正当采访权益被践踏,甚至在采访中遭遇威吓与要挟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也有的记者顶着无冕之王的头衔却卷入为人所不耻的“红包事件”,踏着矿工的鲜血将职业道德和做人良知以200到1000大洋的价格出卖,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浮躁的时代,焦虑的传媒人,组合在一起写就了传统媒体领域2005最大的两个字:流年。
顺流和逆流,最后的结局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岁末年初,我们梳理传媒的故事,不仅希望以此记住岁月的脚步,更是为了见证那变数永远大于预料的遥不可知的未来。
1、超女旋风
关键提示:全民狂欢的盛宴
“在毛泽东的家乡,‘超级女声’正在席卷中国。”这是2005年7月中旬,美国主流媒体《今日美国》报刊登的引人注目的报导。《今日美国》并没有夸张,事实的确如此。 2005年3月起,《超级女声》在广州、长沙、郑州、成都、杭州等五个城市相继推出,五大唱区共吸引了15万人前来参加,并且受到各地电视观众的欢迎和追捧。但是这并不是开始。2004年5月,《超级女声》就已经正式登上湖南卫视,通过与当地电视台合作的方式分别在长沙、武汉、南京、成都四个城市举办了这个节目,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据大的轰动。2005年湖南电视台与蒙牛联手采用新的参与方式使一切发生了改变。
2、百度狂飙上市
关键提示:资本演绎传媒神话
开盘伊始,股票就从27美元的发行价升到了66美元,随后一路狂飙,收盘时已高达122.54美元。这是2005年8月5日一个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创造的奇迹,面对这样的涨幅,经验丰富的美国交易员,双手一直在发抖。这一过去5年来美国股票最大的涨幅记录,创造者不是别人,正是年仅37岁的“海龟”李彦宏和他领军的百度。
3、北青传媒停牌
关键提示:屋漏偏遭连夜雨
2005年8月26日,北青传媒披露截至6月底的2005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下降28%,广告收入下降36.9%,净利润仅为17万元,下降比例高达99.76%。如此巨幅震荡,与2004年年底在香港交易所挂牌时的风光无限判若两面,曾被夸赞为“不走寻常路”的中国报业第一股突然间身陷飘零。
4、CCTV托管CCN(中国有线 )
关键提示:有线帝国梦终结
7月20日上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对外宣布,中央电视台将全面接手中国有线及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网络中心,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兼任中国有线的董事长。
一个是广电系统内最大的电视台,一个是系统内最大的传输网络拥有企业,如此强强联合,大概可以称得上“肥水不流外人田”。10亿元的注册资产,4万多公里的光缆干线,以及覆盖全国300多万公里的有线电视网络和1亿多用户家庭,这些庞大的资源被央视一举收入囊中。作为中国高端媒体的大举动,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必然波及整个国内电视媒体行业。
5、“港台腔”和方言电视剧被打入冷宫
关键提示:没有赢家的改革
这个在10月份发布的通知要求如下: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看来广电总局今年是下了狠心要治“方”推“普”了,只是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出台后便褒贬不一,争议无数。
6、《南方周末》声明
关键提示:廉颇发言
对于那些正在或曾经充满新闻理想的人们来说,过去的《南方周末》就像一座新闻圣殿,鼓舞着他们炽热的青春梦想。而经过几次“事件”后,这份报纸似乎只剩下了流传在民间的谈资,而这种“谈资”,在2005年达到了顶点——尽管它的高潮并不在这一年——因为南方报业也加入了“聊天”的阵营。几年前的一篇网络文章,引来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法律事务部”正式发表声明予以澄清,而让他们为之耿耿于怀的题为“《南方周末》报资深记者集体辞职”的文章,其实已经是网上的陈芝麻烂谷子,今年再次被网民翻阅出来煞有介事地做“披露”状。网络公信力与传媒的职业操守,使这场口水战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力量,无形中也折射出市场环境下传媒人的某种尴尬与焦虑。
7、河南记者红包“封口”
关键提示:拷问媒体和“记者们”的良心
在矿难硝烟中发财的人,可能不仅仅是“官煤勾结”的黑心矿主和地方官员,偶尔也会有自称“职业”的真假记者混迹其中。这是河南汝州矿难发生后,8月18日的《河南商报》披露出来的新闻。共有100多家媒体的480记者,从有关官员手里领走了20万元的红包,记者个人领取红包数额多少以所在媒体的中央、省和市不同级别确定。由于记者集体领红包被“封口”的新闻被曝光,反而将报道该实践的《河南商报》推到了风口浪尖,一场是与非、真与假、名声与形象的调查并未搁浅,媒体和“记者们”的良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拷问。
8、免费报纸夭折 (晓德)
关键提示:试水者的宿命式结局
《北京广播电视报》2005年的免费发行实验, 2005年迎来了最伤筋动骨的一次改革,并以苦涩收场。从1月6日开始,北京五环内的城区家庭每周都收到一份《北京广播电视报》,不用订阅,报纸都是居委会的大爷大妈们送来的,直至4月初,该报在头版以一封致读者信结束了“免费的午餐”。短短3个月的时间,这份颇有点虎头蛇尾的免费报纸,给业界留下了一个沉重的疑问:免费报纸,创办者们都准备好了吗?
9、中国广告市场2005年12月10日洞门大开
关键提示:大陆广告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商务部联合颁布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2005年12月10日以后,将允许设立独资的外企广告公司,2005年年底,国内广告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广告巨头将会大举挺进中国广告市场,这样毫无疑问国内广告投放市场将面临一场结构洗牌。谁会笑到最呢?
10、维亚康姆杀入中国户外广告市场
关键提示:中国户外将会“烽烟四起”
2005年12月15日,维亚康姆户外传媒广告(北京)有限公司在京举行了盛大的公司揭牌仪式,这是全球顶级国际传媒及娱乐公司维亚康姆旗下户外传媒公司在中国的首个分支机构,是维亚康姆户外在继伦敦和纽约之后开设的全球第三家分公司,现在它开始了进入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的第一步。作为全球第三大传媒公司,维亚康姆旗下不但有MTV、派拉蒙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广播有限公司(CBS)等知名品牌,其户外广告业务更是遍及全球11个国家。现在由于维亚康姆户外的强势杀入,中国的户外广告市场必然会产生连锁反应,市场格局也会迅速洗牌。
11、央视2006年度“黄金资源”标段招标
关键提示:相信品牌的力量
2005年11月18日8点18分,第12届CCTV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广告公司近1000人参与了这场品牌盛宴。经过14个多小时的激烈竞标,最终2006年黄金资源标段以58.69亿元的成绩再创新高,在2005年52.48亿的高基数上净增6.21亿元,上涨了近11.83%。
通过这种方式,央视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家和广告代理商参与,并且使央视更多时段的经济能量被成功激活,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12、《新周报》停刊
关键提示:理想主义的终结
2004年10月26日,知音集团斥巨资打造的以独家新闻、深度报道、权威评论为特色的报纸——《新周报》横空出世。2005年3月15日《新周报》宣布停刊。从创刊到休刊,短短45天时间里、总共出刊七期。虽然生命短促,但是《新周报》还是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新周报》的网络转载率相当高,现在用百度搜索一下“新周报”,仍有21600多条信息,《新周报》成了“存在时间最短但同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13、时代华纳重起中国攻略
关键提示:传媒帝国的野心
2005年5月16日,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财富》全球论坛在10年9届的举办史上第三次选址中国。时代华纳毫不掩饰自己开始大举抢占中国市场的野心.时代华纳公司董事长理查德•帕森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的判断,他预言5年后时代华纳在中国将拥有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他同时也表示时代华纳未来将在中国的媒体、娱乐等多个行业投入巨资。
14、外交学院教师接受采访收费事件
关键提示:金钱魔力入侵中国智囊团队
2005年5月底,《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陈磊先后跟两位外交学院的教授表达采访意向,但均被拒绝。据了解,2005年年后,外交学院的部分教授逐渐统一做法: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要收取采访费,否则拒绝接受采访,采访费的价格至少每小时200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认为,教授可以拒绝接受采访,但绝不能收费。他说担任公职的政府官员、教师接受采访都不应该提出收费要求,因为他们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担任的是公共职能,此外这类公职人员接受采访花费精力、花费时间绝不是收费的理由,因为采访收费会把新闻操作搞乱。
15、今晚传媒集团成立
关键提示:津门“名旦”升级
2005年9月6日,今晚传媒集团在天津宣告成立。目前今晚传媒集团旗下主要媒体有《今晚报》《天津老年时报》《今晚经济周报》《中国技术市场报》《今日天津》画刊、今晚网以及《今晚报海外系列版》,形成了“四报一刊一网”的强势媒体报刊体系。 作为晚报界的四大名旦之一,《今晚报》广告收入连续八年位居全国报业前十名。因为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今晚传媒集团可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这对《今晚报》来说,将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6、深圳传媒业界高层人士大变动
关键提示:前所未有的人事大调整
2005年7月26日,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市委组织部长王穗明等分别来到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宣布了两大集团的人事调整。8月11日,深圳市记协常务理事会召开。选举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杜吉轩担任深圳市记协主席,吴松营辞去深圳市记协主席职务,正式退休。这意味着涉及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至少7位高层已开始在新岗位上全面“掌舵”。深圳传媒界这一人事巨变在员工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有评论认为这种集体大规模的人士变动为深圳传媒业的做强做大创造了条件。据悉,在2004年,深圳就已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传媒产业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7、《第一财经日报》对决《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提示:“大佬”对“大佬”的游戏
《第一财经日报》的出现,让正行走在路上的《21世纪经济报道》感到了压力。它不仅挖《21世纪经济报道》的客户资源和读者资源,在活动营销方面也是咄咄逼人。2005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在一周年创刊期上亮出自已的剑,直指《21世纪经济报道》所倡导的“价值”,这也是《第一财经日报》主动出击的一招,从其特刊看有《21世纪经济报道》的风骨和影子。为了应对《第一财经日报》的挑战,同时加快自身的发展,2006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将推出一周三期,无疑它还想在新闻上更进一步,自然与《第一财经日报》的竞争也会更进一步,因此2006年《第一财经日报》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冲突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18、《球报》倒掉
关键提示:悲情英雄梦
不少人说《球报》是个悲剧英雄。从1988年创刊,到2005年8月1日绝响,这个曾经的北方第一大体育报纸,曾经的中国三大体育报纸之一,走完了17年的旅程,宣布停刊。2005年8月1日,《球报》最后一期上市,一个沈阳老球迷拿着球报终刊哇哇大哭。这个老人半身不遂多年,即便这样,每逢《球报》上市,他都在老伴的搀扶下去出来买报纸,买了17年。《球报》之后,《南方体育》停刊。球市的不振也让中国体育媒体进入寒冬。
19、手机电视变成现实
关键提示:广电和电信行业共同的“矿山”
2005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推出了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3月底,广州移动向全球通GPRS用户提供了“手机电视”业务。5月,又作为移动的数据业务品牌“银色干线”的时尚业务正式推出。同样,中国联通也把“手机电视”定为了今年增值业务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推出了其新的业务品牌“视讯新干线”。 3月,广东联通在赞助雅典奥运会亚洲区拳击预选赛的同时推出了“手机电视”赛事直播,这是在国内运营商进行的首次公开进行的商用测试。根据博通智信的相关预测,预计到2010年底,手机电视业务将更加成熟,中国的手机电视用户将达3082.5万户,全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110.97亿元。
20、联想下注中搜
关键提示:再一次大规模互联网战略行动的前奏
在2005年中搜的融资大戏中,最引人注目的投资公司就是联想。8月22日发生的中搜1350万美元融资案,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涉足其中,并且据传是由柳传志亲自拍板做出的这一决定。柳传志已经退居二线,现在由他亲自出马做出决定,因此也就格外引人注目。联想本次的投资额度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数额不大,但据传联想控股最高权力层对此次投资颇为重视,因此也就显得意味深长。2005年百度股价“冲天”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第二轮热潮已经到来,柳传志希望联想能在这轮热潮中抓住机会。据悉,联想投资的二期基金规模为7500万美元,第三期规模则扩张至1.5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投向中国互联网。
21、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挂牌成立
关键提示:报业集团迈向传媒集团
南方报业始终走在中国报业的最前沿,因为这一点,南方报业成了中国报业的一个风向标,也成了全国其它许多报社改革探索的榜样。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同时组建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如此一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率先从报业集团迈向传媒集团,由此迈入传媒集团报刊产业化战略运营的高级阶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刚刚成立,就开始了在新领域里的行动。
22、TVBS电视台对决阿扁
关键提示:台湾政坛的“水门事件”
2005年8月由泰国劳工暴乱而引发的高雄地铁弊案,进而演进为台湾政坛的“水门事件”。 TVBS电视台李涛主持的《2100全民开讲》,是台湾第一个全面揭发高雄地铁弊案的电视栏目,该弊案经查证确属事实,让人吃惊的是牵涉到“总统府”与官邸,陈水扁身边的“皇亲国戚”也多有牵涉。此后,台湾各媒体纷纷跟进,接连78天如同连续剧般的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牵涉到一系列政治丑闻,黑幕重重,已几乎动摇了民进党政府的执政根基。2005年度,TVBS电视台在台湾算是出尽了风头。
23、《VOGUE》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
关键提示:引领中国顶级时尚潮流
2005年8月中旬,被称为全球最领先的时尚杂志《VOGUE》杂志的中文版《VOGUE服饰与美容》走上了中国各大城市的报刊亭,这标志着世界顶级品牌《VOGUE》杂志正式登陆中国。自此,全球五大顶级高档时尚杂志在中国全部落地。 有媒体分析人士认为随着《VOGUE》在中国市场行动力度的加大,未来的中国时尚杂志市场必然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不过也有人认为走更高端路线的《VOGUE》是否能够在中国这个“时尚”还不发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目前还是令人怀疑。
24、中国电影百年庆典
关键提示: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时光如箭,从1905到2005,不经意之间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风云一百年。为了迎接中国电影界的百年庆典。从2004年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电影业界还是各种媒体,也无论规模大小时间长短,关于“中国电影百年”主题的纪念活动堪称层出不穷。就在这个值得铭记的年份,来自不同背景立场的人们似乎达成了一种源于历史的共识———中国电影曾经拥有如此辉煌的经验,以至再次获得同样的成就将是必然,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机遇。
25、分众传媒上市与天价并购
核心提示:中国概念股融资规模之最
2005年7月中旬,又一家中国概念股分众传媒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融资总金额将达1.717亿美元,创下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融资规模之最。分众传媒上市首日就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股价涨势强劲,股市收盘时收于20.20美元,高出发行价3.2美元,当日涨幅接近19%。分众传媒上市,再演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跻身亿万富翁的一幕。分钟传媒上市以后,就开始采取大规模的市场扩张展略,不仅加快了到处跑马圈的步法,还拉开了大规模并购的序幕。2005年10月17日,分众传媒宣布并购目前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100%的股权,创下了中国近年来广告媒介并购的最高纪录。
26、盛大入驻新浪
核心提示:蓄谋已久的收购 与“毒丸计划”
2005年2月19日,盛大网络正式公开报告,宣布截至2005年2月10日,盛大与其控股股东Skyline Media Limited通过在二级市场交易获得了新浪网大约19.5%的股份。盛大入驻新浪在整个中国互联网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察人士称,盛大此举很可能意味着期待已久的中国互联网并购行动的开始,将在该市场引发更多的收购行动,互联网巨擘雅虎很有可能卷入这场战争。果其不然,仅仅过了8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在2005年10月,就发生了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高达10亿美金的并购事件。
27、文广传媒首获IPTV及手机电视牌照 (
关键提示:数字电视传播的“上海模式”
2005年4月底,上海文广获得了广电总局签发的首张IPTV及手机电视营运牌照,并启动了首个IPTV商业试验,率先开播互动电视,将一个家庭的电视、电信和互联网“三网合一”,并形成数字电视传播的“上海模式”。有分析人士认为文广对IPTV和手机电视这样庞大市场的开拓以令人叹为观止速度进行有着深层的意义,十年之后,拥有百多亿元总资产及上海所有的电台和多种新闻网站、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文广集团,也许会成为一个诞生于亚洲的全球性媒体。
28、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关键提示:攻占中国互联网的战略联盟
2005年10月25日,阿里巴巴公司正式宣布,顺利完成对雅虎中国全部资产的收购并开始正常运行,雅虎公司的10亿美金投资已经全部到位,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此次合作,在中国这个成长最快的市场创造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阿里巴巴公司。阿里巴巴的此番收购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直接改写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格局。
29、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 假新闻事件
关键提示:大活人接听给自己的“吊唁电话”
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家镛被媒体连续两次报道已经“巨星陨落”,惊动了学界,也给年届八旬的老科学家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因为陈家镛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此次误刊惊动整个学界,严重损害陈家镛的声誉。 陈家镛将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的上级主办单位)、《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告上法庭。此次事件是对国内媒体公信力的一次拷问。
30、明确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关键提示:民营传媒的商机
新华社2005年8月9日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该文件不仅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领域,并可参股部分国有文化企业;颇为火热的数字电视产业也对非公经济放开,民资将可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不过持股比例被限定在49%以内。 在这份文件中,非公资本被明确鼓励进入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并可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企业的改制,实现控股。 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促使民资掀起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民资今后有望在更深程度、更大范围内与国有企业“平起平坐”。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