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最近,国内外各大电视台纷纷聘请名人作为主持人,这显然是各家电视台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而采取的有力措施。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名人主持”应如何发挥“名人”的优势来做好节目,以期让这种全新的主持人模式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 “名人主持” 传播者 受众
2004年3月8日,凤凰卫视的单人脱口秀节目《李敖有话说》正式开播。这档谈话类节目从一开始就被倍受各方关注,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俞的:节目的主持人是鼎鼎大名的李敖。
事实上,请名人做节目主持人并非“凤凰”的独创,最近,“名人主持”在国外的电视屏幕上十分流行,各大电视台都竭尽全力招聘大腕明星主持人、开辟吸引人的节目来争夺观众。动作明星史泰龙最近为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竞争者》做起了主持人;当年克林顿“性丑闻”的女主角莱温斯基也被福克斯公司新开拍的《个性先生》聘为主持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新闻部长穆罕默德·塞义德·萨哈夫自从被美国政府宽大处理后,许多电视台也纷纷找上门来,力邀萨哈夫做主持人。
很明显,在电视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家电视台不惜重金聘请名人作主持人就是要充分发挥名人的“眼球效应”,以此来吸引观众,争夺市场,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主持人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同样的受传者,传播同样的信息,传播者不同,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就会大不相同。聘请名人做主持人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增强传播者自身的特点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名人主持”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名人效应”来增强节目和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呢?笔者以为,“名人主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名人主持”应做好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起初,这一概念属于政治问题领域;但后来他们又证明了不仅在政治领域,在诸如购物、时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生活领域,都活跃着一披意见领袖,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效果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后来的研究大都认为,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首先要重视这些意见领袖的存在[1]。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依靠可信度较高的信源来获取信息或意见。“名人主持”由于自身首先是“名人”,所以他们一般都有很大一披追随者。出于内心对“名人”的崇拜。在他们眼里,这些“名人主持”传播的信息往往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名人主持”的意见也往往会被这些追随者当作正确的意见而接受。显然,“名人主持”已然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意见领袖。“西方传播学理论早已关注主持人的明星效应以此实现‘二级传播’,三大广播公司与CNN(有线新闻网)不遗余力挖掘、培养、塑造,推出明星主持以充当舆论领袖不仅仅是商业行为,它意味着一个媒体的品位、可信度与权威性。”[2]“名人主持”做好意见领袖,不但能够有力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公信力,而且也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名人主持”做好意见领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李敖的文才、口才具佳,而且往往语言犀利,一针见血。他的这种优势在《李敖有话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萨哈夫则充分利用他曾经是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新闻部长这一优势,每天上电视侃他的前“老板”———萨达姆,这时,他的意见一般被人认为是确切可信的。
二、“名人主持”应恰当进行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告诉我们,尽管大众传媒不能要求受众怎么想,但它却能够让受众想什么。大众传媒认为重要并突出报道的内容,也往往是受众重点考虑的内容。主持人往往身兼数职,从选题策划到制作播出等一系列环节都能看到主持人的身影。主持人往往是报道内容的把关人之一,他对于大众传媒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名人主持”也要参与节目的前期制作。但是,由于这些“名人”长期处于一贯受人仰视的“高层”,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较远,对于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感知不深,所以,当这些“名人主持”按着自己的理解去选题策划、制作节目的时候很可能会忘记受众,凭着自我感觉去做节目,结果就会出现主持人喋喋不休的内容,受众并不感兴趣;而受众认为很重要并想从“名人主持”这里得到一些信息的新闻,媒体却一带而过甚至只字不提。长此以往,节目自然就会失去受众,这无论是对于一个主持人、还是对于一个节目或媒体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所以,作为“名人主持”,一定要恰当的进行议程设置。要作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主持节目,一切都要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按着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出他们想说而又没说的心理话,告诉受众“欲知、应知而又未知”的新闻。这样的“名人主持”才会赢得受众长期而持久地喜爱。
三、“名人主持”应重视信息反馈。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体现了现代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的反馈能使传播者及时了解传播对象对信息的需求、希望或评价等等,传播者据此对传播的内容或式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传播对象的口味和需要。
“名人主持”更应重视信息的反馈,尤其在谈话性节目当中,由于主持人的“名人效应”发生作用,受众有着很强的参与愿望,受众的参与有利于主持人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和报道方式;但是,受众的参与也给主持人带来巨大挑战,面对众多受众的发问,主持人承载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思想的交锋与探寻。许多主持人也正是在这种挑战中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调整自我的。“名人主持”对于受众的发问,一定要放下名人的架子,真诚而积极地给予回应;此时,正是主持人在受众中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绝好机会。
对于受众延时性的反馈,“名人主持”也应该充分重视。他们对于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于主持人提出的批评,往往会成为决定一个节目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名人主持”一定要丢掉自以为是的观念,认真研究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节目的设置。
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会对节目和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名人主持”最重要的就是要虚心提取各方意见,加强自身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一些新闻史论、新闻业务和社会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尽快实现职业化,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浪潮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名人主持”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电视节目走到今天,主持人必须以人格去面对广大受众,接受人们的品评。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充电”,不止一次地说主持人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格;水均益也曾撰文表示:“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你是一个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而你的存在,你的生命力在于你的人品,你的心态,你的文化。准确地讲,在于你面对关注时候是否能静下心来,有更高的追求。”(《面对关注》)“名人主持”也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人格即品牌的理念,不但要有娴熟的主持技巧,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值得受众尊重的高尚人格,主持人的人格水平直接决定着节目的品位与形象。
注释:
[1]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9页;
[2] 《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70页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