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没有文章。
地方新闻网站变脸
2006/3/5 10:21:03
 

  向左走?向右走?在2005年末,无论是地方新闻网站还是平面媒体,似乎都感到不轻松。迄今为止,除了短信这根救命稻草外,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的地方新闻网站仍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商业网站已经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展成为媒体巨鳄,一步步蚕食传统媒体的空间。岁末年初,探讨这个问题无疑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但变脸只是一种现象,是羽化前的阵痛。

  2005年冬天,一个非常温暖的冬天。绝大多数时间,阳光都灿烂地照耀着。然而,在中国新闻网站之间,却潜伏着阵阵躁动。说不清楚是激动还是兴奋,悲凉抑或是沧桑。中国互联网该如何走?前路更为清晰还是捉摸不定?一方面,传统平媒纷纷大叫,报纸即将走向消亡,互联网抢走了蛋糕;另一方面,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不少却悄悄变脸。

  这一切,似乎不仅仅和刚刚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有关。

  千龙网:被北青传媒兼并

  从火热的2005年8月开始,千龙网被北青传媒并购的消息就被传得沸沸扬扬,然而始终不见正式官方消息。11月,千龙网新任总裁贺智生证实这一消息,他说,重组后的千龙网将继续保持党网定位不变。在经营方面,千龙网将积极引入北青传媒的成功因素。

  年富力强的贺智生是一个资深新闻人,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时间长达20多年,对媒体的运作烂熟于心。虽然,五年投入1.5亿元的千龙网在资产评估中,缩水到了5000多万元,而网站运行每年仍然需要1500万元,但是贺智生似乎对做好千龙网信心十足。

  为此,贺从北青网带来了有小比尔·盖茨之称的副总裁侯东风。年轻的侯东风凭着自己开发的新闻抓取系统,统治着中国几乎所有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抓取系统市场。该系统让中国数万网络编辑告别了传统的复制粘贴式手工作坊劳动时代,一举迈入机器自动化工作时代。也正是这个系统,让新华网、人民网和商业网站的新闻发布之间只有0.1秒的差距,让商业网站一个编辑可以处理数千数万媒体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

  此外,原千龙网精粹也磨拳擦掌。有了这些精兵强将,加上北青传媒的理念和成功运作的经验,贺智生觉得,千龙网的未来不是梦。

  中安网: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在MSN上,已经数日不见原中安网总编辑陈渝奇的身影。电话过去,原来中安网已经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中安在线。陈渝奇已经回到安徽电台上班了。

  2006年1月10日,中安在线新闻中心临时负责人吴樾表示,2006年元旦,中安网已经正式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吴樾认为,中安网起初以行政命令方式由筹资成立的,网站的管理权经过几次变动,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十分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难以克服,此外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困扰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安网的继续发展非常艰难。

  从网站发展来看合并是极其有利的。第一,网站的投入上有了保证。划归到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明晰了产权,报业集团也可以有目的进行投入,不必像以往管理方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在替别人喂孩子,因而总是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投入;第二,网站有了自己的新闻资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有九报三刊的平面媒体资源,目前报业集团已拟定将集团新闻资源的互联网传播的版权授予中安在线;这对网站的内容建设意义重大。

  吴樾说:从我个人的理解,合并能有效促进报网互动,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点,也使纸媒的传播延伸到网络上来。纸媒有着丰富的采编力量,加上网络编辑的新锐力量,这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桂龙网:并入广西日报报业集团

  2005年12月,打开广西桂龙网主页,出现的已经是广西新闻网的页面了。广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桂龙网已经与广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桂网合二为一。这次整合,同样也没有发布任何正式的官方消息,坊间传闻颇多。

  原桂龙新闻网技术新闻营运总监、总编辑助理奉佳认为,和别的省份相比,广西的情况比较特别。一开始,省委就把桂龙和新桂确定为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场有限的格局,不利于广西互联网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以整合是大势所趋。

  就政策方面而言,原桂龙网在主办机构上与其他省份有所区别,广西省没有成立互联网新闻中心这一事业单位的主办机构,而是由宣传部直接主办,在体制和机构上近似于宣传部的二级部门,宣传部作为主管部门,既要做裁判员,又要当运动员,这是不合理的。

  另一个方面,在前期的投资严重不足,网络环境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两网在经营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合并后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自身造血能力,特别是桂龙网,因前期广西高层所定的五年财政扶持期(财政年)很快就要结束,为了解决后续投资问题,在宣传系统内部需要做新的调整。

  对广西而言,合并不失为一条真正能把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做好的途径。奉佳表示,其他省份的重点新闻网站是否需要合并到传统媒体去,要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来分析,要理性,不要跟风,只有找到自己个性的发展空间,合并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成长、壮大,实现两个效益。

  红网:与潇湘晨报战略重组

  悄无声息变脸的,还有刚刚以红辣椒评论而获得2005年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的红网。

  2005年11月8日,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主持召开的湖南省委常委会办公会议。会议决定:红网的总资产(含党委、政府的投入)整体移交给省出版集团和潇湘晨报社。红网改为由省出版集团主管、潇湘晨报社主办。红网的舆论导向由省出版集团和潇湘晨报负责把关,省委宣传部加强监管;整合后,红网的党网地位不变,办网宗旨不变,事业性质不变,党委政府支持不变,优惠政策不变。

  会议要求,整合后红网应定位成一个以湖南新闻门户网为旗帜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以把湖南新闻做大做强做细为特色,突出湖南地方属性、外宣属性,加强新闻的自采内容,成为网络中的独家。红网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较大流量,并初步形成赢利模式。

  今年1月13日,湖南出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集体到红网现场办公,标志着红网和出版集团、潇湘晨报的战略整合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日,潇湘晨报正式向红网派驻执行总编辑。

  湖南出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对整合充满信心。他认为,整合并不仅仅只是资金的整合,也不仅仅只是《潇湘晨报》缺乏网站支持,红网缺乏资金投入的一种简单整合,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这个整合,蕴含着湖南省委省政府希望将红网做大做强,将红网办成真正有影响力的、湖南在网络方面的名片和代表,使之成为中国新闻网站经营的标本,成为党网的范本、网络世界的一个强者,为中国新闻网站的建设探索一条成功的模式。

  2006年湖南两会。媒体整合形成的战略优势初步展示:红网和潇湘晨报组成两会报道小组,派出了16名记者,20多名工作人员的强大阵容。双方在新闻采访、编辑、访谈、音视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2006年湖南两会掀起一个报道高峰,初步显示除了网络媒体和平媒全面合作的巨大潜力。

  1月1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来到红网与潇湘晨报联合设置的新跨越两会特别报道直播间,他称赞说:红网与晨报报道的联合,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强强联合后资源整合的优势,不仅报纸受益,网络的影响力也增强了。

  坊间分析,四家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战略重组,无疑与刚刚出台的新《规定》有着莫大的关系。新《规定》的出台,已经让这几家网站的存在失去法理依据,与传统媒体进行重组实属无奈之举。那么,接下来变脸的还会有谁?中青网、中国网、东北网、东北新闻网、云网等非依托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站,他们将何去何从?

  传统平面媒体:虎视眈眈

  2005年第11期《传媒》杂志刊登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的专访。文章中,刘洲伟提出一个口号:《21世纪经济报道》正在投入巨资筹建未来中国最有影响的大财经网站,走多种媒体形式共同发展之路。

  刘洲伟直言,尽管在大众化纸质媒体广告和利润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全年的广告收入是2.17亿元。为中国财经纸媒中最高。但是,市场经济是用脚投票的。在人才吸引、内容集纳、利润转移等方面,纸质媒体已经无法与网络媒体抗衡。纸媒基本上变成了媒体传播价值链中最低端的非常分散并且是可以替换的内容供应商。

  《21世纪经济报道》下一步最迫切的任务是建设自己的网站,目标是打造国内最有影响的大财经网站。

  刘洲伟的设想是:未来《21世纪经济报道》会成为一个立体的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新闻在第一时间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到达受众,随后在网站上发布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在杂志上的深度报道和分析。

  与《21世纪经济报道》同样设想的还有《南方都市报》。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让不少商业网站的老总心惊肉跳。这篇题为《风云际会,磅礴起航奥一网》的文章称,南方都市报意欲打造中国新门户:奥一网(www.oeeee.com)。

  进入数字时代,南方报业在长期的媒体实践和思考中深刻意识到:读者的快速阅读、图像阅读、互动表达的需求日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虽然可以做出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改良,但天然的瓶颈终究存在;老读者群正在被新兴媒体逐渐瓦解和分流,新读者群的阅报习惯很难形成,如果要保持和扩大自身影响,必须进军网络;如果要摆脱日益增长的纸张印刷成本压力,突破区域市场的上限,保证现有利润并彻底改变利润增长曲线,就必须进军网络。

  因此在2005年8月18日,中国电信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签定合作协议,改造原有的深圳热线。由南方都市报作为合作的核心执行者,全力打造中国第二代门户网站--奥一网。同年12月,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复,深圳热线的新闻资质变更到奥一网。2006年1月11日,奥一网上线测试。

  在自己的介绍中,奥一网宣称是融合了网络和传统媒体的web2.0门户网站,它的鲜明特点为杂交,两栖,混血,即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杂交,线上与线下两栖,印刷工业与互联网工业混血。

  记者采访了奥一网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高层,据其介绍,在内容上,奥一网强调精确而不做海量;美学上,引入屏幕平面概念,追求简洁明了;方法上,强调出奇兵,不作性价比低的事情,不以消耗资源来求发展,走集约型路线;在发展重点上,奥一网前期主要重点是新闻与社区,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再慢慢导入资讯和其它增值性服务。在区域设计上,前期依托好深圳热线现有资源和广州的现有资源,以两个城市为前期重点,挖掘城市资源。

  在谈到盈利模式的问题上时,这位负责人认为:奥一现阶段的盈利模式是广告为主,预埋各类增值服务的种子。创新型的奥一网主网,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市场,校正产品,形成互联网门户的新标准,原深圳热线的则继续保持营运,为新产品的运营提供经验和资金。

  谈到和南方网的关系,这位负责人认为:南方网是传达省委、省政府政策政令的一个地方,功能与定位都和奥一网不相同。

  外界现在观察奥一网,以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标准,以南方都市报成功复制新京报的标准来看待奥一网,有很高的期望。MSN上,对方发过来一个微笑的符号:但要承认的是,现在仍然是奥一网的婴儿期,它从平面走来,有着裂变的痛苦,经验严重匮乏,形态仍比较幼稚,这是新事物成长的必然阶段。但它会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必会成长为一个'神童'。

  向左走?向右走?

  在2005年末,无论是地方新闻网站还是平面媒体,似乎都感到不轻松。迄今为止,除了短信这根救命稻草外,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的地方新闻网站仍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商业网站已经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展成为媒体市场的巨鳄,一步步蚕食传统媒体的空间。岁末年初,探讨这个问题无疑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但变脸只是一种现象,是羽化前的阵痛。

  1月13日,一则新闻让我们麻木的神经再次幽默起来:全国39家报业集团的老总集体签署了一份《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与2005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上签署的《南京宣言》一样,核心仍然是希望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

  《倡议书》态度坚决的指出:曾经,传统报业自相竞争激烈,使得我们无暇对宝贵的新闻内容资源进行保护;如今,我们应该觉醒,应该联合,找回新闻产品公平合理的价格'准星'。

  每年,办一张综合性日报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算;但当我们把优质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付出与回报,何等悬殊!

  因此,必须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

  据悉,39家报业集团计划今年内建立一个新的定价机制,集体向门户们收费。

  39家报业集团只是中国媒体中的一部分。即使这个联盟完全发挥效应,39家报业集团仍然在动用自己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继续廉价地为商业网站服务,只不过,这个价格稍微高一点点而已。或许出现另外一种结局,39家报业集团都停止向商业网站供稿,商业网站同样也不必担心什么。因为仔细分析新《规定》,还有一条令地方新闻网站和平面媒体感到心惊肉跳的条款:第六条。

  新《规定》第六条规定,新闻单位与非新闻单位合作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拥有的股权不低于51%的,视为新闻单位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拥有的股权低于51%的,视为非新闻单位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新《规定》第六条实际上是在喻示,商业网站或者其他单位,完全可以和某个新闻单位合资组建一个新的互联网站,从而依法取得梦寐以求的新闻发布权。事实上,在娱乐、体育、科技等非时政新闻方面,新《规定》已经让商业网站合法采写新闻。而拥有资金、人才、技术实力的商业网站,岂能不对此虎视眈眈?

  当然,有人认为,新闻传播进入到分众阶段,商业网站、中央媒体、地方网站、地方平面媒体,甚至户外传媒、杂志、电视等各类媒体,都有着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媒体之间的竞争、并购、联合,都是传媒面对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壮大的一种本能反应。

  采访中,国新办一部门负责人表达了他的乐观态度。他认为网站的并购整合或者新网站的设立,解决了原来在发展中存在的机制不顺等问题,强强联合,特别是借鉴传统媒体成熟的经验和实力,有利于进一步把互联网新闻事业做强做大。

  也许,这些并合,并不仅仅只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简单。借用奥一网那位不肯透露姓名的高层的话来说:不同的形态的传播媒体,必然会在新技术、新形势环境下,重组结构。

  面对WTO形势下的国际传媒巨鳄,或许这些变脸才是自我成长必经的阵痛吧。不管左也好,右也好,终归是中国媒体面对新技术、新形势的一次集体觉醒。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作者:王重浪    来源:网络传播   

 

  上一篇:对中国广告代理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
  下一篇:首个传媒业责任险问世保额最高可达千万美元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