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没有文章。
广播电视数据网络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2006/4/17 9:37:31
 

  作者: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彭劲

  [摘要]基于IP协议的网络将能够提供以三栖业务(Triple-Play)为代表的综合服务,代表着未来网络融合的技术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本文结合国家广播电视光缆骨干网络综合业务传输平台一期工程的规划建设经验,探讨广电在进行数据网络规划建设时,应注重考虑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数据网络、IP

  20世纪90年代以来,TCP/IP协议已经成为数据网络的主导选择,基于IP协议的网络将能够提供以三栖业务(Triple-Play)为代表的综合业务,代表着未来网络融合的技术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据此,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在“九五”期间制订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规划中,将我国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按照承载业务的不同,分成了广播电视业务传输平台(以下简称A平台)和综合业务传输平台(以下简称B平台),其中A平台担负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任务,B平台则传输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多功能业务以及数据和语音等业务。

  经过8年时间的努力,国家广播电视光缆骨干网络(以下简称国干网)目前已经拥有光缆线路近4万公里,通达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规划,国干网采用SDH和DWDM技术建设A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采取IP网络技术的B平台一期工程。它目前连接了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采取核心/骨干层级结构,在北京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互联,为全系统开展增值业务提供支持。本文结合国干网B平台一期工程的规划建设经验,着重探讨广电在进行数据网络规划建设时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1、业务规划

  数据网络主要可以开展的业务包括互联网接入、数据中心、虚拟专网、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承载等,在进行业务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用户和网络特点,对不同种类的数据业务进行细分,并尽可能对业务量分布和发展做出预期,以指导网络的前期规划和后续建设。

 互联网接入

  对于不直接拥有用户接入网络的干线网络运营商和直接拥有用户的本地网络运营商而言,前者主要是为其合作伙伴提供接入或穿透服务,实际上是带宽批发,后者则是直接为用户提供家庭或办公室的接入服务。

 数据中心(IDC)

  IDC业务包括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虚拟存储等,对于广电网络运营商而言,目标可以是依托行业生产影视内容的优势,结合本地网络实际内容需求开展以音视频内容为主的托管业务。

 虚拟专网(VPN)

  目前基于IP的虚拟专网主要有IPSec VPN和MPLS VPN等类型,其中MPLS VPN在灵活性、安全性和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而逐渐广为市场接受,成为当前各网络运营商的重要数据业务之一。数字影视节目交换和电子政务等可以是广电网络虚拟专网业务的主要发展领域。

 IP电话

  与互联网接入业务类似,对于不直接拥有用户接入网络的干线网络运营商来说,主要是为开展IP电话业务的本地网络运营商提供承载服务。在本地网络中开展以宽带电话为代表的话音接入业务尽管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存在着政策、资金和竞争风险,广电网络运营商在介入时需要进行周密慎重部署。

 音视频业务

  随着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的发展,原来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互联网应用逐渐开始过渡到以音视频为主的多媒体应用,承载以IPTV为代表的音视频业务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数据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无疑也是广电数据网络的业务的重要方向。

  2、组网技术选择

  数据干线网络可以分为长途和城域干线网络两类,在长途干线数据网络的建设中,无疑需要有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的传输技术做支撑,目前可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IP over ATM

  其基本原理是将IP数据包封装为ATM信元,在ATM层信道中进行传输,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提供良好的带宽管理机制,有效地复用多种不同性质的业务,具备流量控制均衡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前些年在用户带宽要求较低的时期,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点是协议层次太多,信元税导致传输效率较低,同时管理复杂性高,设备生产的复杂性也较高。

 IP over SDH

  这种方式将IP包通过链路层协议(如PPP)直接封装到SDH帧中,省掉了ATM层,消除了信元税开销问题,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此外它还可以提供多种保护机制,在传输层提供路由安全保护,从而有效地提高组网的安全性,是构建长途高速骨干网络的主要技术之一。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商用SDH产品传输速率为2.5Gbps和10Gbps,尽管40Gbps的SDH产品也已商用,但相对成本较高。

 IP over DWDM

  此种方式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IP路由对应到一个光波长上,是协议层次最少、传输效率最高的模式,尽管它不能像SDH一样提供保护机制,而是由数据网络设备独立完成路由安全保护功能,但它却可以极大地提高光缆传输容量,降低维护复杂性,是构建长途高速骨干网络的主要技术之一。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商用DWDM产品传输容量为32/40x2.5/10Gbps到160x40Gbps,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光缆资源紧张的情况,而且系统未来扩容较方便、总体设备维护量较小。

  当前随着综合业务需求的快速发展,用于承载的光传输网络正在朝着更高容量、多业务承载和智能化的方向演进,在ITU-T、IETF、OIF等标准化组织的推动下,智能光网络(ASON)将逐渐成为传输网络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实际选择组网技术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网络资源情况。国干网B平台一期工程在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传输系统的资源状况,在东南地区的14个省市自治区采取了以IP over DWDM为主,结合部分IP over SDH的技术选择。

广播电视数据网络规划建设问题探讨(下)



慧聪网 2006年4月14日10时9分 信息来源:《广播电视信息》  




  作者: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彭劲

    接上篇:广播电视数据网络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上)

  3、路由协议和地址规划

  对于需要开展基于互联网业务的大型骨干网络来说,地址规划和路由协议选择是比较重要的问题。通常把隶属于某个运营商直接管理的一组包括路由器和交换机在内的网络设备视为一个单独的管理域,如果希望这个独立的管理域能够在全球互联网中被其他运营商的管理域识别,那么需要具备独立的公共自治域号(AS)和IP地址。自治域号和IP地址可以从相关的管理机构直接申请,如我国的CNNIC、亚太区的APNIC等。在申请到自治域号和相关的IP地址后,可以同时与多家网络运营商采取BGP-4协议连接,将自身的AS和IP地址段广播到互联网中。(请参阅本期《广电自治域规划与管理》一文)

  在网络建设阶段,具体考虑IP地址段的实际划分时,一般应当重点考虑两大类用途,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地址段,主要是指用于各种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等的本机地址、设备间连接地址、网管系统地址和各类应用服务器地址等。其次是接入服务地址段,主要是为接入本网络的其他网络使用的地址。

  国干网B平台一期工程分别从CNNIC申请了AS和32个C类地址,随后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从APNIC申请到512个C类地址。在实际规划中,将首次申请的地址段用作全网的网络基础设施地址段,将随后申请的地址段用作接入数据平台的地方网络使用。目前该平台先后与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网通(CNCNet)和中国电信(ChinaNet)等采取BGP-4协议连接。地方网络由于目前仅有单一连接,一般采取静态连接;按照规划设计,随地方网络的发展,将采取BGP-4协议连接。

  4、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开放性、成熟性和网络的实际需求以及性能价格比等因素。

  首先分析如何确定实际需求,从上文对业务需求、组网技术和路由协议等要素的阐述,不难看出业务规划对设备的功能和性能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如果需要提供IPSec VPN和MPLS VPN业务,那么所选取的设备需要同时支持IPSec和MPLS相关的协议集;如果对今后大约三年时间的业务量发展趋势有初步的估计,那么在选取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在设备的性能上要具备适当扩容余地。组网技术的选择则对设备的性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如果选择IP over DWDM和IP over SDH,那么设备应当配备POS端口,且设备的处理性能要和总体端口数量成正比。路由协议的选择对设备的功能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例如是否能够支持BGP-4协议等。

  其次要综合考察先进性、成熟性和开放性等要素,一般说来新技术是设备厂商在推销产品时注重宣传的亮点;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利用新技术可能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但是应当注意,新技术需要一段时间后才可能为市场接受,形成开放的规范,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用新技术的产品也需要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可能逐渐成熟稳定,从而可以保障业务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此外,在使用新技术提供的特性时,还需要考虑是否能够与现有的设备兼容,以保障与现网中设备的无缝连接和今后平滑升级的需要。

  最后要着重考虑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与所有的系统建设一样,数据网络的建设同样要平衡投入产出,要尽量避免“一次到位”的思想,这是因为技术和市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带宽成数量级的提高,设备价格不断降低,带宽单位价格则成数量级的降低,造成数据网络建成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际的业务营收可能很难达到当初网络建设时所做的预测,因此如果一味地追求“一步到位”,很可能会发现投入产出无法达到预期的局面。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当采取“滚动”建设的方式,即先期投入资金满足近期业务预测,在实际运营中如果达到预期目标或有新的扩容需求,则可以将原有设备从核心推向网络边缘,保证原有设备的充分使用,同时增加新的核心设备,提高网络的总体容量。

  5、运营支撑系统

  在数据网络建设中,运营支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和运营基于数据网络业务所必须的支撑平台,它包含用于运行和监控网络所需的多个系统,如统计或计费系统,但它不是网络本身。逻辑上大致可分为设备管理和业务管理两部分。首先是用于设备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在数据网络中一般采用基于SNMP协议的管理系统,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等五个部分,其中:

  故障管理是过滤、归并网络事件,有效地发现、定位网络故障,给出排错建议与排错工具,形成整套的故障发现、告警与处理机制。

  性能管理是采集、分析网络对象的性能数据,监测网络对象的性能,对网络线路质量进行分析。同时,统计网络运行状态信息,对网络的使用发展做出评测、估计,为网络进一步规划与调整提供依据。

 配置管理是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构造和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监测网络被管对象的状态,完成网络关键设备配置的语法检查,配置自动生成和自动配置备份系统,对于配置的一致性进行严格的检验。

 安全管理是结合使用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存储的保密与完整性机制,以保障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安全。维护系统日志,使系统的使用和网络对象的修改有据可查。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 计费管理是对网际互联设备按IP地址的双向流量统计,产生多种信息统计报告及流量对比,并提供网络计费工具,以便用户根据自定义的要求实施网络计费。

  其次是业务管理系统,它一般是基于网管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结合运营商的业务管理需求,定制开发的应用系统,从系统结构上可以分成计费结算系统、营业账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部分,其中:

 计费结算系统主要是在网管系统所提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费用数据采集和批价,同时提供漫游业务和网间业务的结算功能。

 营帐系统主要是完成用户业务请求的受理、处理以及将用户所使用业务的帐务信息汇总的功能。

 客户服务系统是在运营商的服务热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可以保证为客户提供快速方便的服务,另一方面保证在未来新业务开放的情况下,系统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功能保证。

 决策支持系统是通过动态、有选择性地采集和更新数据源的有效信息及企业外部相关信息,进行智能化地分析、处理、预测、模拟等,最终向各级决策管理者或专业人员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分析报告,做好信息、智力支持工作。

  运营支撑系统同样无法“一步到位”,也需要根据运营商自身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当的发展策略。在国干网B平台一期工程建设中,首先完成了网管中心的规划建设,考虑到运行安全等因素,分别设置在北京和武汉两个城市,相关的业务管理系统将随着业务拓展的情况进行完善和开发。

  任何网络系统在建设完成后都要进入运行维护阶段,运行维护水平对该系统的使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电信网络运营商不同的是,我国的广电行业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体制,很难建立像电信运营商一样的一体化运行维护队伍,从而给实现数据网络端到端的管理带来挑战。因此,广电行业在数据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管理体制实际,加强各级联系与沟通,建立起高效的全网维护体系,从而保障数据网络的运行维护工作落实。

  由于有特定的行业背景,在开展基于数据网络的各种业务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性障碍,因此在进行业务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争取更多地资源支持;其次要注意发挥行业特色,如充分考虑与现有数字电视业务结合;第三要依靠行业背景,积极开展以视听业务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

  根据“九五”期间制订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规划,数据网络是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广电行业开展增值业务的基础,也是未来广电行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广播电视行业在进行数据网络建设时,不仅需要本着“开放性、先进性、成熟性”等原则,还要注重结合业务需求、网络资源、用户群体和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本着“滚动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争取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应注意的是,数据网络的规划建设除了要考虑设备本身的因素,还要把运营支撑系统和运行维护体系建设也一并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数据网络“建得成、转得好”。(全文完)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来源:广播电视信息   

 

  上一篇:网络电视乍现泡沫式繁荣 商业模式存在分歧
  下一篇:电视数字化有了时间表 模拟节目2015年全部停播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