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等待大的》大的要来了,我先润了
·曼德拉效应
·备忘:无人机相关知识
·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
DV与广电制作格局的发展
2004/10/23 11:37:05
 

    一. 电视制作中DV 发展回顾
    九年前,松下公司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专业用的DV摄像机EZ-1A,并提出了视频记者的概念。EZ-1A摄像机采用3片35万像素的CCD传感器,图像分辨率接近同期广播级摄像机48万的水平,色彩及亮度频宽比家用模拟摄像机高六倍,已经远远超过VHS,S-VHS和8毫米等模拟摄像机的水平。与此同时,松下公司推出了DVC PRO广播用摄像机,通过转换带盒,DV磁带可以直接插入DVC Pro录像机进行编辑。由于EZ-1A在经济性、便携性上的优势,一个“视频记者”可以取代一个外景摄制组,所以很快就成为广播用摄像机的辅助机种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不久,Sony公司推出了向下兼容DV磁带的DVCAM格式,并把FireWire(1394)数字接口作为低端机型的标准配置。如1996年推出的DSR-100PD,DSR-200P摄像机以及DSR-30P录像机等,这些摄像机的音视频信号通过FireWire连线与录像机相连,就能够进行传统的组合编辑。于是,DV的应用又延伸到传统的磁带编辑领域。
    JVC公司的D9也是同时代的产品,在记录格式上仍属于DV的范畴,但在磁带上却完全不能够与DV兼容。后来,由于D9在中国市场的反应不好,JVC公司又推出了一系列完全基于DV格式的专业摄录设备。
    但是在2000年以前,DV摄录设备主要集中在中小影视制作机构和个人用户,他们一般通过购买低档非编来进行后期制作。这些设备大多是通过一块硬件视频板卡攒机而成的,一般没有功能强大的中文软件,系统也十分不稳定,极大的影响了DV影片的制作水准。
    2000年以后,FireWire(IEEE 1394)的传输标准被逐步用于DV设备间的数据高速传递。很多国内和国际知名的视频和计算机厂商开始发展和提供DV格式的产品,如苹果电脑、品尼高、Matrox以及大洋、新奥特、索贝等设备生产商,陆续推出基于DV平台的中、高档产品。到目前为止,一个涵盖民用、专业、广播的应用领域,包括记录、传统对编、非线性编辑、特技字幕制作在内,兼容DV、DVCAM、DVC PRO25/50/100的一统的DV的制作平台已经基本形成。本文所谈的DV,就是泛指这一广义的DV平台。


    二. DV 格式与其他数字格式技术指标的比较
    由于DV设备首先用于民品,许多人对其技术质量持怀疑态度,DV的技术质量究竟如何呢?与技术质量相关的有许多因素:如镜头、摄像机、拍摄条件等等。记录格式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其它与技术质量相关的基本因素相当的前提下,对记录格式的比较才有意义。以下比较就是仅对记录格式而言的。 
    1. 编码方式:DV编码和现在的其他帧内编码的数字压缩视频记录系统如Digital  Betacam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两者都是分量格式,采用相同的采样频率(13.5MHz),但DV的量化少了2比特,色度采样点少了一半。
    2. 码率:DV、DVCAM 和DVC PRO25的码率是均为25Mb/s,为其它帧内压缩格式的1/2 (DVCPRO50)~1/5(Digital  Betacam)。介于其他的帧间压缩格式(18~50 Mb/s)之间。
    3. 磁迹宽度:DV磁迹宽度分别为10微米,DVCAM 和DVC Pro25的磁迹宽度分别为15、18微米。数字Betacam系列为32微米。一些DV的衍生格式加大了磁迹的宽度,较宽的磁迹间距并不能够提高画面质量,但对于帧精确度的线性编辑是必需的,同时能使得磁带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抗干扰性。


    三. DV 格式与模拟分量格式技术质量的比较
    大部分视频技术专家认为DV格式能与模拟分量摄录机相媲美。从技术指标上看,DV视频指标在信噪比和亮度带宽上要好一些,在音频指标上明显超出,在色度记录上略有不足。主观评价两个格式各有千秋,模拟分量在图像的层次和颜色的细腻程度上占先,在图像和声音的清晰度,信噪比,复制特性等方面则不如DV。


    四. 性价比
    显然DV在客观的技术指标上在各种数字格式间位于低端的位置,甚至也不及模拟分量的总体指标,但其画面给人的主观差异要明显的低于其指标上的差异。可以说,DV编码的设计是“好钢使在刀刃上”,它的记录保留了人眼能够识别的最主要、最敏感的信息。如果按照5级主观评价的标准将同一摄像机拍摄的25Mb/s的图像与50Mb/s或更高码率的图像相比,尽管码率相差一倍以上,图像差异绝对不会超过半级。也就是说,按照信息记录的有效性而言,25Mb/s的码率记录了标清画面90%以上的人眼可分辨的信息,而增加的25Mb/s以上的码率仅记录了不到10%的人眼可分辨信息。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当我们用一台具有25/50Mb/s切换功能的摄像机拍摄同样的内容,所看到的画面质量几乎是相同的。加上其良好的复制特性,对于实际播出的三版以上的节目而言,DV的技术质量已经明显超过模拟分量。
    较窄的磁迹显然不宜在广播用的传统线性编辑上使用,好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后期制作都是由工作站完成的,机械伺服的精度需求对于上下载而言是足够用了。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由于DV设备同比其记录码率高的数字设备而言要便宜的多,优异的性价比得到追求质量和价格平衡的诸多用户的青睐。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上至广电、下到民品的生产厂家纷纷涉足DV领域,已经研发出了包括Sony蓝光盘、松下P2卡在内的,涵盖了家用直至高清晰度的各类衍生产品。


    五. DV 的使用体会
    1. 复制特性。目前多数电视台是把DV素材转化为模拟信号,然后再用普通的非线性系统或传统设备进行后期制作。笔曾经做过DV录像机之间、不同档次的Betacam 与Betacam录像机之间、录像机与工作站之间的多代复制比较,复制通道有模拟复合、模拟分量、SDI三种,复制代数均超过10代。总体感觉是无论何种格式,第一代的复制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DI最轻微。从第二代开始到10代以上,DVCPRO25磁带的SDI通道复制几乎保持了相同的质量,模拟分量和模拟复合通道复制质量均有可以轻微察觉的下降。而即使是高档的Betacam设备,采用相同的模拟分量通道,其复制劣化速度也要明显高于DVCPRO25。当然,与DVCPRO50或其它高码率的数字格式相比,DVCPRO25在复制特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非专业人员是不易察觉的,但专业人士用肉眼可以察觉出它们之间轻微的差距。
    2.SDI通道的稳定性。一些型号的录像机通过SDI接口与一些工作站或字幕机的SDI板卡连接时存在兼容性问题,工作时不十分稳定,如在下载较长的节目时,会偶尔产生局部马赛克或画面噪点。另外,SDI传输通道上如果有字幕机、切换台等不具有音频嵌入的数字设备,视频延时带来的声画不同步,也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多麻烦。如果不对画面的复制代数有过多的苛求,现行的模拟分量通道对大多数电视台的数字编辑设备更为经济实用。
    3. 1394接口。尽管1394接口本身具有很高的传输速率,遗憾的是这种传输方式在前几年主要用于低端的节目制作,许多中高档录像设备并不提供对1394接口的支持。所幸的是,这种情况在近年内有了明显改变。在目前数字化非线性编辑已经主宰了后期编辑的情况下,采用1394接口意味着比SDI及模拟分量接口更低廉的费用和更广泛的设备支撑。
    4. 无视频卡的1394编辑。目前有许多软件均支持无卡1394编辑。只要外设和计算机都具有1394接口,装上这类软件就可以进行音视频编辑。在目前主流计算机配置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已经无需花费更多的生成时间,对于较为简单的新闻、小专题类的短节目,无卡方式与售价昂贵的有卡工作站相比,在工作效率上已经比较接近,而高配置的计算机,如苹果的G5,处理速度已经能够实时支持多层画面的操作需求。
    目前支持无卡1394编辑的软件主要分为两类:开放类和封闭类:开放类软件基本面对普通用户,从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 ,到许多1394板卡提供商提供的随卡软件,从入门级的第三方软件Ulead Video Studio (会声会影),到目前专业人员广泛使用的Adobe Premiere + After Effects等。这类软件的优点是对硬件环境适应性强,有没有特技卡均能够使用,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便于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能够支持较多的音视频格式。缺点是不易进行更为专业、便捷制作。
    封闭类软件基本面对专业用户,有着同高端专业版本类似的操作界面。如AVID公司的XPRESS DV ,大洋公司的X-EDIT DV,苹果公司的Final Cut Pro等,这类软件对硬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不能够直接支持常见的音视频格式,对这类文件可采用导入方式进行格式转换。同样,编辑完成的节目也靠导出转换成通行的音视频格式。这类软件格式相对比较封闭,但功能比较强大,图像处理速度一般较快,容易制作出更高档的节目,更适于专业用户使用。
    5. DV编辑的选择。需要考虑的要素有:用途、周边制作环境、价格、软件使用强度、人员素质、开发商的实力及技术支持能力等,笔者作为一个广播电视领域的用户,曾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过多种DV编辑软件,感觉它们各有千秋,相互间不存在绝对的可比性,不同的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侧重地选择最适用于自己的软件。
    DV编辑主要面对五种需求:脱机编辑、简单编辑、复杂编辑、栏目包装及特技片花制作。脱机编辑、简单编辑主要应该考虑与周边的制作环境的融合以及EDL码单的兼容性。因为这两种编辑多是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不必过多地考虑其它功能的多少。复杂编辑的成品往往是完成的节目母带,必要的特技方式以及能否实时的上字幕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字幕方面,国产DV编辑软件目前居于绝对领先的地位。用于栏目包装的软件必须能够遥控录像机进行0帧精度的插入、组合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方便的制作、修改播出带。特技片花制作一般不必单独占用设备,这时,计算机及相应板卡的运算性能及生成速度就显得更加重要。
    DV编辑软件的价格差异很大,许多软件可以免费得到,软件的版本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需要购买,建议购买原则是买现在不买将来。千万不要为厂家的蛊惑做过多的投入。使用强度是决定投入的关键因素,实时支持较多层数的工作站在叠加角标、多画面合成时能够节省大量的生成时间,对于高强度工作的用户而言应该作为首选。反之,如果使用强度不大,用普通的计算机加上开放类软件同样可以完成许多高价设备所作的事情,只不过要多花费一些学习和生成的时间而已。
    如果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而且对字幕功能不是十分介意的话,许多国外的编辑软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反之,软件开发商的实力以及就近的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
    6. 专业DV编辑软件应具有的特性。既然DV是一个面对不同用户的平台,一个好的DV编辑软件应该是一个面对不同应用对象的“渐进”软件,它既不是Windows Movie Maker那样的“傻瓜”版,也没有Affter Effects那样复杂。对于一个以DV编辑为职业的操作人员(或者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电视工作者)而言,这样的软件应该在一天内就能够学会,100天以上才能够学好。这样的软件可以面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既有仅仅使用其简单编辑功能的导演,也有专门从事编辑工作的技术人员。对于一个想要掌握它的人而言,这种软件上手很快,而“渐进”的过程往往是在对软件的使用当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要用好它必须有一定工作时间的积累。目前国内外许多品牌软件都具有这种面向不同对象的“渐进”的特性,而一些非品牌的软件,往往由于没有使用时间和用户反馈的积淀,较少具有这种“渐进”的特性。
    一个好的DV编辑软件大体应具有以下特性:
    (1)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操作界面。操作界面以图标为主,常用和不常用图标应该前后台分开。如曾被好莱坞广泛使用的Light Workes,操作界面的首页只有四个门,分别对应好莱坞电影后期剪接中的四个不同的专业分工。进了门之后才分别是编辑助理应该做的上下载工作,编辑师应该做的编辑工作等等。又如Premiere,提供了单轨,A/B卷,特技、音频处理四种操作界面供用户选择。这样,一个软件可以面对不同工作需求的人,每个人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工作,一个人也能够用这样的软件,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用层次,自始至终地完成整个节目的编辑、制作。
    (2)一个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实现。如下拉菜单、点击图标、定义快捷键、进行能功块拷贝等。对于入门的用户,图标和下拉菜单是其基本的操作方式,而对于一个整天坐在屏幕前的专业编辑人员,快捷键和能功块拷贝往往是其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帮手。
    (3)有常用功能的各种模版。如内装一些常用的字幕题花、特技效果模版供“普通”用户使用,也允许“高级”用户开发自己的专用模版。如一些国内公司开发的X-EDIT DV、FREE EDIT DV等,用户既可以调用其提供的模版进行“模仿性”的制作,也可以通过对已有模版的解析,创立出有自我个性的模版,完成别具一格的节目包装。
    (4)能够为用户留出较大的桌面空间。计算机屏幕对于非编而言是一个很有限空间。为此,大屏幕、双显示器是专业工作站的通常配置。但有一些软件过于追求操作界面的“美”,对桌面图标、边框等部分“添枝加叶”,也有的设计者过于迁就传统编辑人员对录像机的留恋,把录像机的面板整个搬到了桌面上,这不仅占用了宝贵的用户桌面空间,也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不便。
    (5)有帮助提示,能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在软件的使用中碰到哪些问题就去设法解决哪些问题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同word等通用的办公软件一样,一个有“渐进”功能的编辑软件应该在鼠标指向图标时有文字提示该图标的含义,单击鼠标右键时给出该目标的相关操作、参数范围及帮助的提示菜单。掌握这类软件就应该像掌握word一样容易,无非是“拉拉拽拽”“粘粘贴贴”,人性化的使用设计应该可以使多数用户能够做到“无师自通”。
    (6)能够和其他的图像处理软件共同使用。当用户花了100天,完成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能不能继续前进?或者对一个已经完成了其他“渐进”的用户,他自身具有的资源能否在另一个“渐进”软件中得到体现?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以系列产品来实现其“渐进”过程的递进,如Adobe公司的 After Effects特技软件是对其 Premiere编辑软件的递进,大洋公司嵌入在X-edit DV编辑系统中的X-CG字幕图形创作软件也是一种功能的递进。软件的开放性是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即便是一个封闭的格式,也必须提供对常用格式的导入、导出的支持。这种开放性越强,用户就越容易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渐进”。
    7.运算速度和对硬件环境的要求。我们希望软件对硬件环境的依赖越小越好,运行速度越快越好。一般来讲,软件的功能诉求与计算机配置应该同步增长。对于一般的DV编辑用户,不应该盲目的追求过多的功能和过高的版本。本人在P4 1.8G的笔记本上安装过Premiere 5.0至7.0的不同版本,从实际使用状况来看,如果装的是家用版的XP操作系统,6.0版本的效果最好,换了专业版的XP操作系统,就可以使用6.5版本,除了软件运算速度不同外,高版本的丢帧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六.DV与广电制作格局的发展
    DV格式起初是为民用而制定的,是从低端向高端不断发展的,而在此之前,整个广电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全部是从高端向低端延伸的历史,从D1的记录格式形成开始,所有新的记录格式的推出并没有提高原标准的技术质量,而是在价格和技术指标间寻找一种妥协和折衷,纵观从D1到D9的技术指标,其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是随着设备价格的下降而下降。DV摄录设备的崛起意味着来自另一方面的突破,意味着在标清制作领域,一个“平民化”制作时代的来临。
    在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广电制作格局将发生如下变化:
    1.随着计算机在电视制作领域的普及,IT业内有名的摩尔定律也会波及到标清制作设备,尤其是非编设备的价格门槛将迅速下降,而性能却会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不依赖于任何板卡的DV编辑软件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制约电视创作的瓶颈将从资金逐步转向“创意”,将会有更多的人员涉足电视制作领域。
    2.随着制作人员的年轻化,上个世纪老电视人对计算机的恐惧将逐渐变成新电视人对计算机的依赖。在游戏机前长大的年轻编导们,凭借着非编软件的“渐进”性,会逐步蚕食原来属于专业操机人员的“地盘”,像商业领域超市的崛起一样,“自助”编辑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电视行业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工程师”。
    3.在电视圈内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的同时,电视制作领域的社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转向技术服务领域,随着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电视圈内完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将会越来越少。
    4.电视制作将向多元化发展,平民化的设备价格将推进制播分离的进程。随着电视产业化的步伐,某些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已经开始。面对巨大的市场和多元化的受众,从高清晰度电视到老百姓自己制作的DV,大量不同技术质量和创作风格的电视节目,将通过无线广播、有线广播、互联网、不同的存储媒介等传播渠道,为各自不同的对象服务。
    5.各电视台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将逐步转向网络、高清和其他新技术的使用。转向如何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们快速有效地加以利用,转向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转向如何建立一个以硬件为依托的面向市场的高效生产、管理体系。
    6.技术和创作是推动电视产业发展的两条腿,这两条腿之间有必然的互动关系。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可能派生出一种新的创作形态,一种新的赢利模式。反过来,这种新的创作形态和赢利模式又促进新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
    当大量“平民”涉足电视这个原来属于“贵族”的领域后,互动的舞台会比以前大出了千百倍,那么,更物美价廉的DV设备和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的诞生是必然的,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作者:林永宁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技术部主任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作者:林永宁    来源:依马狮网   

 

  上一篇:引领数字时代巅峰技术 把握影视包装最新潮流
  下一篇:DV,DVCAM,DVCPRO 规格和当前的应用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