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目前效力的栏目中,有一个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携手2008》,这是在每周五晚10点播出的针对奥运会的谈话节目,许戈辉主持,我是总策划(这是戈辉任命的,每来嘉宾,她总是先介绍我,这是我们新来的总策划,当然,我们组也只有我这一位策划)有意思的是,这个节目的常备工作人员,只有4位,这还包括了我和戈辉,另两位是主要负责前期联络的主编以及一位后期编辑。要知道,我是自由电视人,在别的台也有栏目,而戈辉更是大忙人,然而我们的工作效率却很高,而且大家并不觉得累,每次开策划会(通常半个月一次)、现场录制或者看后期,都是从从容容,甚至是开开心心的。
前几天跟一位好友聊天,他提到了电视台的工作效率,这位好友是央视某著名法制节目的主力编导,就这一个栏目,却忙得团团转,他一直很迷惑,为何凤凰的效率比央视高?他自己一分析,就发现了一些端倪。
比如审片。他一直不理解凤凰卫视为何没有审片制度,曹景行去他们那里作报告时也提到了凤凰没有审片制度,而这一点在内地电视台是不可理解的。这不是不负责任么,要是出了事儿怎么办?更有人说,如果不审片,领导岂不是没事儿做了么?
先说凤凰,我曾经请教过如今是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的刘春,他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审片,没有理由啊?当然,如果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可能会看一下,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携手2008》在录制之后,我来划稿子,指挥后期编辑编出来,可这也不算审稿。然后是主编再看一下——不过她看的时候,节目基本已经定型了,她也只是提一些小意见,改动很小,更多是帮助校对字幕。至于节目的实际负责人许戈辉,如果她有时间的话,就会在她方便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比如这次录张路的节目,我们四个人一起看的,大家一起讨论该留哪些,不过这也不算审片。
制作好以后就发给香港了,至于香港总部那边,从来也没有针对内容方面有过啥修改意见,偶尔会有技术方面的意见罢了,比如繁体字弄错了。
再说央视,用好友的话,编导制作完后,主编或策划审,那时一定要有很多修改意见的,然后编导回去改。之后制片人再审,也一定会有很多改动意见,再改。再之后是主任审,当然会有意见,编导再改。最后是主管的台长或副总编辑再审——最有意思的是,经常是台长的意见,跟当初编导的第一稿意见一样,于是又再改回原来!
瞧,这一圈下来。说明了什么?每位领导都是很负责的,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又会“再回到从前”呢,这不是明摆着低效率么?由此可见,央视的审片制度,不是以艺术创作为中心的,而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只要没有大的政治问题——哪个编导敢以身试法,不想混了——就应该有一个核心创作者,以他的艺术判断为主(在《携手2008》,无论前期策划还是后期制作,都是以我的艺术判断为主,戈辉一般会在前期提一些意见,比如录邹春兰,她提议加一个街采,甚至写了一个街采方案发给我,我回短信“很好”,她又回“你认可就好”)。艺术创作么,只要能自圆其说,风格明显,怎么创作不行。
可在央视,下层意见必须服从更高层的意见。作为下属,不但要坚决执行上级的指令,还要善于猜测上级的意见。这也就是为何凤凰的节目总是很有个性,很有风格,而央视的总是“看似没啥错误,也肯定不精彩”。
说了后期审片,再来说前期策划。听说《艺术人生》天天在开策划会,倒是很敬业,然而经常是今天的意见推翻昨天的,总是在变化。而且内地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通常不介入前期策划。凤凰不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谈话节目都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一般只开一次会,根据主持人的意见定下方案,然后大家去执行。记得我曾参加过《鲁豫有约》一次策划会,正开着会,有人来提供线索——苏芮到北京了,你们采不采?制片人随口说:“等一会问问鲁豫的意见吧。”鲁豫回来听说此事后,说:“我没什么感觉,她最近也没有啥新闻啊。”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携手2008》也是这样。我曾经跟别人说,这个节目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主持人许戈辉同时兼任了“制片人”、“策划”、“主编”,她积极介入节目,甚至告诉我,“你们讨论之中的方案,也要发到网上,我好参与讨论的过程,知道更多的情况”。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带来了高的效率。
还有一件事儿,更是意味深长,在2007年12月26日那天,我正跟后期编辑在机房剪片子,传来消息,戈辉要来,我心想:“这是领导来监工了!”那时我刚来这个栏目。可我没想到,戈辉来到机房后,问候了我们几句(主要是听我们讲开心的事儿,戈辉的涵养极好),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圣诞礼物,每人一件,然后就笑着离开了,根本没看片子。
老天,人家是专程来送圣诞礼物的!
你如此的信任同事,谁还会不努力工作?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