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报业成本逐年大幅度上升、利润日渐微薄,竞争日趋白热化,单一依靠广告经营及发行收入的产业格局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尽快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内各级决策者的共识和战略选择。
现在报人所想到的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条:一是跨媒体,不再局限于报业主业,建网站,搞出版,做影视,实施多媒体发展战略;二是跨行业,不局限于报业及其相关行业,向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延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产业涉及范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法)大概有16个行业;三是跨区域,不局限于本地区,开拓外省市市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四是数字化,不局限于传统媒体,培育电子报、电子阅读器、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等数字报业,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
特别是数字化,更是被报人公认为是传统报业的“解放军”。鼠标一点,万事大吉,看上去的确很美。但是,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点带面、单点突破,体制机制、市场体系、上下游产业链、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投入产出等元素和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数字化的开展。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起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于2007年1月底在广州召开了“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专题研讨会”,基本判断和结论就是—— 数字报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该实验室于当年5月底在北京联合主办了“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会议讨论确定了“十一”时期推动我国报业发展的九大方向,也就是报业数字信息资源平台、电子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户外互动媒体、手机报、手机二维码、多媒体数字报刊等九类。
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如电子阅读器(又称移动数字报纸),通过专业的手持电子阅读器实现报纸内容的再传播,是报纸客户群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传统平面媒体的发展和延伸。现在的商业模式被人称为“广州模式”,也就是由报社提供报纸的内容资源并授权,对阅读器的订户进行内容派送,同时提供媒体的宣传资源,支持移动数字报纸;由运营商投入运营成本,包括相应的数据转换技术、阅读器设备的开发成本,共同拓展移动数字报纸的客户群,经营阅读器产品,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成。
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电子阅读器价格偏高。目前市场上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大多在一两千元左右,高的超过3000元;二是电子阅读器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现在一些电子词典、PDA甚至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其产品的可替代性强也增加了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三是内容资源有限,电子阅读器的内容不该是传统媒体的翻版,特色内容是电子阅读器的生命和灵魂,是阅读器的价值所在,人们拥有一个阅读器最重要的是可以看什么。目前的电子阅读器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信息资源同质化,缺乏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模式,其媒体业务、新闻来源等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缺乏自身的竞争力。现阶段的移动电视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再如多媒体数字报刊。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将数字化报刊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发展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的数字化报刊,并探索数字营销,在全新的系统构架中,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和网络发布融为一体。有业内人士认为多媒体数字报刊是简单的多媒体叠加,认为其协同效率和整合效率非常有限,数字技术难以作为真正的商业纽带。从国内的情况看,真正以多媒体叠加并形成气候的并不多。这并不是反对报业的多媒体战略,而是反对多媒体叠加。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长石峰曾讲到,数字报业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商业运行模式,这是数字报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还是我国的报业,之所以能在媒体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有利的竞争局面,是与其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分不开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形式多元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互相渗透,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充分利用新介质的特点,实现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无线广告有机结合,寻求新的赢利模式,是可以探索的,但对此要做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功课,并非一“数字化”就灵。
天上不会掉馅饼,数字化对于偏重文科思维的多数报人来说,还需要细细琢磨。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总台产业发展部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网——《青年记者》)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