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等待大的》大的要来了,我先润了
·曼德拉效应
·备忘:无人机相关知识
·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
·投票决策中评委人数的选取逻辑
·《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2025年新版
美国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9/7/2 22:43:12
 

  内容提要:美国是一个新闻传媒非常发达、领世界之先的国家,然而,若干年来,资历最老的新闻媒体——印刷报纸却呈衰减之势。与此同时,报纸纷纷以各种方式上网,以求突破,形成为在纸质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本文在介绍美国报业现状(着重上网现状) 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在美国逐渐突破旧有经营方式后形成的“注重新闻信息的信息服务”,“注重发挥多媒体复合型的立体传播优势”,“新闻传播的公众化”及“记者职业的普遍化”等特点,并指出由此带来的问题,试图给国内新闻业以启迪。

  关键词:美国报业 上网 现状 趋势

  中图法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 (1999) 06—0160—04

  美国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国民经济的运转大部分来自科技、生产、加工、制作和信息交流。美国也是一个信息达到饱和状态的社会,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历史最悠久的媒体—— 报纸自本世纪20 年代以来便不断遭遇到挑战,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都分别掠走了原属于报纸的一块领地,美国现有的1500 余种报纸与西方其他国家相比,规模都比较小,前途如何也难以断言。美国的三大全国性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之每一种,其发行量均不到200 万份,而日本的三大报的总发行量超过3000 万份,伦敦的12家日报,其中有6 家每天发行100 多万份。

  美国的日报,80% 以上的发行量都不到5 万份,只有4 家报纸在工作日的销售量超过100 万份。新闻和报纸均具地方性。美国报纸滞销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的报纸日发行量共6000 余万份,如60 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同期人口却在稳步增加,结果是人均发行量不断下降,近十年来美国报纸发行量下降了10% 左右,尽管全行业也曾作出巨大努力来增加读者人数。就人均报纸发行量而论,美国勉强跻身于世界前二十国之列但1997 年5699 万份的发份量依然比1996 年下降27万份,在当今这个领导着信息时代新潮流的美国,报纸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

  不过,正如文字语言出现了,但口头交流依然存在;印刷术把手写稿变成艺术,但并没有消灭书写;收音机和电视没有能够取代报刊,只是带走了报纸的部分读者。事实证明:任何一次通讯信息方面的革命都改变了现存的媒体,但并不能够消灭它们。目前,报纸在美国乃至全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介。进入90 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美国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互联网络从投入商用到达到5000 余万用户仅花了5 年时间,而广播花了38 年,电视花了5年。互联网络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以光速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递,而且是多媒体复合式传播,文字、声音、画像一应俱全,还能与受传者进行双向交流,无论是传播、接收还是储存、检索、使用都极其方便、快捷,是迄今为止所有传播媒介的表现形式及其优点的集大成者。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学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前,美国报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迎战,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坚持报纸行业就只是生产报纸的行业,那么前途是暗淡的,如果确认报纸行业是提供信息与传播服务的行业,报纸行业所生产的信息与服务均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这样,互联网就不再是报纸的竞争对手,而是办报人可以利用的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报纸便因此能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新生。

  正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认识,美国办报人纷纷成为互联网上的冲浪者和弄潮儿,掀起了一股报业上网的热潮。

  一、美国报业上网现状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信使报》是第一张上网的报纸,时间是1987 年。十多年后的今天,大约已有一半左右的美国报纸上网。由于受生存压力的驱动,上网最积极的是那些以分类广告为经济支撑的小报,它们从上网中得到了好处。发行量不超过5 万份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环球报》上网以后,每天光顾电子版的读者比纸质报纸的读者增加了1?3 ,并且读者覆盖面超过了本州,就目前来看,美国报纸上网的内容和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与纸质报纸完全相同

  一些美国著名的报纸,通过自己设立的网站,把纸质报纸完全复制在网上,如全美最具权威性的大报之一《纽约时报》,便有一个与纸质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同的网络版,这些报纸暂时还没有靠网络版赚钱的意向,主要是想通过网络版来巩固已有的声誉,在互联网这一“蛮荒的西部”上先占有一席之地,然后视情形再作发展。

  2. 与纸质报纸有所不同

  一些报纸的网络版与纸质报纸既有相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全美的财政金融类专业报《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在内容的登载上与纸质报纸有所不同,时常把纸质报纸不便也不适宜刊登的长文,以及为了抢时间的一些重要稿件送上网,同时还定期让一些编辑和专栏作家出面,在网络上与读者进行交流。于1994 年便推出网络版的《时代周刊》,除了比纸质的《时代周刊》提早两天与读者见面外,也由编辑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在网上与读者交流,回答读者的问题,收集读者的投诉和反馈。这些报纸试图在网上一改以往纸质报纸的单向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进行并扩展与读者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为未来的传播业的激烈竞争寻找到有利于自己的重要位置。

  3. 与纸质报纸完全不同

  一些建立了独立网站的报纸,在网上进行的新闻传播和信息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原来的纸质报纸不同,基本上是一个多媒体的、结合声、像、文的复合型的新闻信息,开始体现了“第四媒介”的综合立体式传播特性。比如《波士顿环球报》在报道1996 年冬天的一场飓风席卷波士顿这一突发性事件时,便充分地发挥了这种优势,当时,该报的网站将报纸的报道、电台的录音、电视台的录像、气象台的卫星图片同时送上网络,在线的访问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听到和看到飓风是怎样向他们一步步逼近的;同时,访问者也可以通过报纸和气象台的分析,了解这次飓风的成因、走势和危害,以及如何采取应急措施以避免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实际上《波士顿环球报》网站集中了来自当地电视台、电台等30 多个行业的信息,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而是一个城市的各种综合信息的集散地、服务站。

  《华盛顿邮报》网络版对77 岁的老宇航员约翰?格伦重返太空的消息报道也充分发挥了网格传播的优势。在网版上,既有关于此事的动态报道,又有老约翰?格伦在1962 年第一次登上太空,成为美国第一个太空人的报道全文,还有这次升空的“发现”号在飞行过程中的最新情况及飞行图,并可以听到约翰?格伦的声音,看到他正在航天飞机中工作的录像。既有文字,又有声像;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最新报道,又有背景材料。充分调动了受众的感官,使受众有一个全方位的接受。

  4. 众多报纸联合

  办报人为了与网上的其他经营者抗衡,力图充分利用报纸多年来经营起的信誉,以及不同报纸在信息源上形成的整体优势,各家报纸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新闻信息的“航空母舰”,以解决一家报纸独立设站信息量不足,访问人数少的问题。1995 年4 月全美九大报系(其中七家为全美前10 名规模的报纸) 联合组建了“新世纪网络”,形成全国性的电子报纸联盟,共囊括了这些报系旗下的185 家日报,2000 多万读者。1997 年6 月1 日,新世纪网络开通了N ew swo rk s 大型新闻平台,这个网上报纸的枢纽对各家报纸提供的各种新闻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加工、整理,在网上成为一个信息量大、可信度大的引人注目的大站台。

  除以上四种以外,很多报纸或一家经营或数家经营或与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分类广告库式专项服务网站。总之,各报紧紧追踪着网上这个未来信息市场的焦点,或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地涉足网络,为通往未来之路作出种种尝试和努力。




  二、美国报业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1. 突破旧有的经营方式

  根据美国的法律,同一城市从事报业的经营者不能同时经营广播、电视,以免经营者垄断同一地区的新闻传播业。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这一禁令已经正在失去作用,因为在网上谁也无法把属于报纸的与属于广播、电视的界域划分清楚,网上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多媒体的综合的复式传播。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在1996 年颁布了《1996 年电信法》,重新对原有的禁令进行修定,允许不同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进入,这就为报业的经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特别是美国中小城市的报业,多是一城一报,如果单独上网,势必形只影单,如果与其他媒介联合上网,既能克服经营上的实力不足,又能充分发挥网上新闻的多媒体功能,受到用户欢迎。

  2. 注重新闻信息的信息服务

  随着网上流通的新闻信息量越来越大,提供新闻信息的信息服务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用户的重视,而且对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特网为大量储存、检索和利用新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上网的美国报业开始着手经营类似的信息服务,许多报纸充分利用多年所经营起来的品牌效益,建立为各种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为上网的用户作信息导航。随着网上信息推送技术的成熟,用户将能够根据自己的调阅兴趣和检索习惯在网上自动搜索有关信息,一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看到自己需要的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再利用率,大大缩短用户检索信息的时间。

  3.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复合型传播优势

  有效地利用网上传播优势,发挥网络报的多媒体、复合型报道特性,这正是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网络报纸的努力方向。美国传播学家做过试验,研究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时对各种信息的接收程度,最后得出结论:人获得的信息中有20% 左右来自文字,30% 左右来自声音,40% 以上来自图形和图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兴起,网上受众已经可以同时接收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多媒体新闻。网上报纸可以将文字、图表、图片、广播、录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多媒体复合型的新闻报道方式,这是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它集报纸、广播和电视报道的优点于一身,为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先进武器。

  4. 大众传播的分众化

  “大众传播”一词,意味着向大众广泛传播同一信息。但在美国,从70 年代后期、80 年代初期起,因三大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而呈现出小传媒占统治地位的趋势,特别是广播,全国性的广播网统一节目已不存在,所有电台几乎都变成纯地方性的电台,只有为当地人服务的节目,在节目内容上,窄播化趋势更为显著,各类专业电台此伏彼起地成立。电视界亦然,有线电视异军突起,成为主流。它以收费的方式提供各类专题内容的节目,不同频道分别播放新闻、体育、通俗音乐、电影或者儿童卡通片等,迄今为止,报纸仍是唯一的真正的“大众”媒介,向大家提供同样的消息(除了几种城市大报在“地区”版上略有不同外)。这种内容的同一性,是报纸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的报纸将朝着“分众化”方向发展,正如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同一份报纸将不再是针对大众的同样内容的报纸,而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定兴趣,甚至是针对具体的个人所作的不同内容的报纸。比如说某个人的兴趣包括“欧洲”和“体育”,他就可以在交付一定费用之后,获得电脑网上报纸的服务,扫描全球新闻体系中每天的大量消息,选取这两个题目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会放在他的电子收文箱中,或者以个人电子报纸的形式,供他随时阅读(目前有少数几种报纸已经试用电传来发送私人报纸,但目前还没有成功)。个人化的媒体使人们能够搜索全球信息体系,以满足独特的兴趣。

  不过,这种情况须付出的社会代价是共识的丧失,甚至是集体意识的丧失。如果一个人邻居的私人报纸的内容与他的不同,如果选择不同的电视频道,所享有的信息就可能不同,进行文明交谈的语汇就没有了,结果彼此就无话可谈了,而这正是建立社区、建立社会的基础。也许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美国社会带来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目前一些研究大众传播的美国学者忧心忡忡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呼吁要理性地控制分众化趋势,以避免走向极端。

  5. 记者职业的普遍化

  因特网可以实现“信息源、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三位一体,不仅使得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信息覆盖面更加宽广,而且使得新闻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因为,网络传播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受众选择新闻的自主性,同时也削弱了媒体把关人的地位,在美国一直便存在着业余记者无所不在的情况,人们手持录像机可以不经官方许可,不知不觉地混进任何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录像,经常出现在传媒上,很难设想有哪个重大事件没有被一些业余记者录过相。而现在,以通讯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的互联网络,正在使新闻事业的无序化不断扩大,因为它没有中心,没有控制,显然从理论上讲,难以有限制。

  每一个人都可以建立一个新闻集团,创立一个家庭专页,或者是给这个体系增加一段评论,互联网上并不区分持客观态度的记者或是有偏见的人士;是真正的新闻或是无知之见;是事实还是虚构。一个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记者,人人都可能进入世界信息系统的世界,必然会与现有的新闻理念相冲突。是重新改写记者职业的定义,还是着手规范网上新闻的来源,这是美国大众传媒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一种新的媒体所释放的能量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连锁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的来说是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推动了人类进步,但也会引起某些混乱,让人类付出代价。这种在新闻传播上的无序化如果继续蔓延,势必会冲击社会得以维持的共同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打乱某些规则和秩序,这些也正是美国传媒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所担忧的。(作者:蒋晓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易观国际编选: 手机电视蓄势不发的根源
  下一篇:广电总局起草电视购物标准:嘉宾将备案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