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CCBN胜利闭幕了。
作为三网融合新政出台之后的首次行业盛会,业内业外都对本届CCBN寄予了很高的期待,所以本届会展活动的规模无论是参观还是参展都创下历史新高。22号,作为广电行业政策风向标的主题报告会安排了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共计4000多个座席,依然一票难求。23、24号两天,CCBN组委会委托中广互联在国展综合楼承办的CCBN数字技术未来系列论坛11个分论坛活动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在展会上,甚至连展馆内的过道都比往年显得更加紧凑了。
经历了三天的激情和一天的平静之后,笔者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
看广电72变
无论是笔者看到的张部长在去年BIRTV的主题报告会上首次站着作报告、今年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首次使用PPT这样表象的“变”化,还是听到的张部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出的广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三项重要任务中“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标清变高清、事业变企业、由看电视变成用电视”的多处转“变”。
笔者感觉到“变”是中国广电业迎接三网融合的新命题。
如何变?怎样变?
是变戏法的“变”?还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变”?或是化蛹成蝶的蜕“变”?
笔者想不论是哪一种变,都不是说变一转眼就能变的,即使是变戏法的魔术师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练出来的变。电信的变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回顾中国电信业的十年发展,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变是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中孵化出来的。
广电“变”的过程、“变”的时间是否准备好了?昆虫化蛹成蝶的蜕变是美丽的,但蜕变前的蛹化过程中却是极其危险、极易受到伤害的。国家给广电去“变”的保护期是否足够长?温度、湿度环境怎么样?养料是否足够充分?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中国广电不可能像孙悟空那样说个“变”字就变成了。
三网融合,融的是哪三网?
大家都在说三网融合已经提了十年了,然而,十年前的三网融合与当今的三网融合基础已经不一样了。十年前的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中最弱小的是互联网,而现今时刻,互联网已经嫁接在电信网上合体为一了,这时候如果还谈这三个网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电信和广电两网之间的两网融合了,“三”是不成立的。
有人说那是移动、固网和广电有线网的三网,那广电的无线电视网、卫星电视网就不用融合了吗?如果不融合,广播电视还不是专网专用吗?融合的意义又何在?
今年CCBN的最热门的新词是“新业态”。如果节目内容都新业态发展了,单向广播的无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网又当何去何从?同样的问题如果向另一个方向去想,如果广播电视节目依旧不变,并且通过无线电视网和直播卫星网去传输,那么NGB的双向高清有线电视网是不是也就成了广电的多余网络?
所以三网融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网更是电视台!
在新业态的模式下电视频道不再重要,电视栏目成为业务的主角,并且在新技术的配合下节目不仅可以按照观众的时间来播放,还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各种屏幕来收看。
因此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的商业模式将被打破,新业态的广电需要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电视台的改革与电视网同样迫切。
在中国的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上,节目比网络先走了一步,结果很多的数字电视节目商的投入血本无归,而在中国的互联网视频上,节目比网络慢了一步,结果很多的优秀节目被冠以分享之名被盗版播出了。三网融合也许更是电视节目商们的一次革命的机会,央视王利芬老师辞公职出来开办网络电视台就是一个榜样!
另外需要提出的一点是,现在很多人一说三网融合就感觉是广电和工信两个部委打架,实际上在三网融合这座冰山里,广电和工信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哪一个角而已,文化、新闻、出版、科技、教育甚至包括工商财税等等很多的单位都是这座冰山在水面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电则更像是一个被融合的对象。
NGB是个筐?
去年圈里流传一句话:NGB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之前说把CMMB放到NGB的框架之下笔者就没看明白,今年主题报告会上邬院士更是把物联网、3DTV等新潮热词也统统加进来了。
从技术层面看,在3TNet这个大容量数据通信平台上,确实是什么应用都可以在上面跑,而且越多应用越能促进平台的发展、体现平台的价值。但是笔者个人认为NGB并不是个技术平台,它应该代表着下一代广电的发展目标。广电应该做家庭联网的标准吗?
作为地方的有线网络公司去争取多业务运营,帮人收收水电煤气费、搞搞社会保障服务多做点副业增加收入都是无可非议的,作为业内兄弟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也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这个事提高到总局的层面来说,作为整个行业的倡导就有点舍本逐末、不务正业了,您电视的服务本身还没做好呢。
至于3DTV更加是个误导,不要因为阿凡达的火爆就把3D的标签贴满世界。本身电影和电视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3D适合影院,并且很快就要向4D、5D过渡,3D不过是个过渡产品为而已。既然已经到了身临其境的境地了,你还能只满足于视听的感受吗?除了4D影院能摇动的椅子之外,看战争片给你闻点硝烟味,看爱情片给你加点Chanel的No.5这个是技术的普及也没多遥远。
由于香料本身不能电子化,所以带着能喷出香味的影音介质也很适合影院的传统发行模式。另外,笔者倒是觉得未来的多感官家庭影院将是DVD发行渠道的一次新生的机会,再高速的电视网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是否需要国家有线网络公司?
看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展会,每家厂商都有自己的口号,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卖点,每种技术都有其过人之处!那么如何选择?
“把死的都能说成活的”是做营销的境界,对一个商家来说,夸耀自家产品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且,技术本身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适宜和不适宜而已。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广电需要统一平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不同地域选择的不同的产品能够在统一接口,开展相同的业务是广电主管部门最应该的规范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建设有线网的时候,都是统一的规范,无论哪个卫视的上星节目都能收下来送到老百姓的家中,技术上全程都没有瓶颈,后来播不播这个卫视台只是落地费的价格上能不能谈拢的事儿了。
想想现在各地的数字电视网络的平台七国八制、千差万别,即使都从名义上能统一成一个公司了又能如何?业务还是不能大范围统一开展啊?业务上不了规模,整合有何意义?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四级办是中国广电的特色,既然这么多年如此存在也就没啥不合理的。现在中国已经有三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了,而且都是经历了多年市场洗礼的成熟企业,还都是上市公司,在这三头肥硕的成年大象面前,就算广电全部整合完成,也最多就是一只饥肠辘辘的瘦老虎,真要想跟大象去PK也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如果每个地市的网络都能统一标准,在技术层面都可以互联互通了,那么是不是需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有线网络公司可能也不是那么必要。或许成立一个联盟比成立一个公司更加适宜。在自然界中,一群狼要比一只老虎要厉害很多。当然狼群是必须要有首领的,否则形不成合力,但是不是非得把原本各地投资的网络收归国家倒也不见得必要,国外的一些行业协会经验可以借鉴。
如果政府主管部门能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只要所有的网络都能互联互通,所有的业务都能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再由一个行业协会的联盟组织协调其间的商务关系,看似分散的广电网也可以形散而神不散的发挥力量。相反,如果把各地网络收归国家之后,各地的台、网关系势必会疏远,反倒不利于地方广电事业的发展。再说了,国家已经有3个全国性的电信网络公司了,再加一个对国家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国家有线网络公司需要警惕步铁通的后尘!
三网融合,内容为王!
22号的主题报告会上,张部长用了很大篇幅强调: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和网两个积极性,台网联动,共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有线网络想去开展更多融合的业务,广电内部首先需要加强联合。
而且不仅仅是网和台的联合,作为主管部门的广电总局内部司局也需要加强沟通、合作。科技司、社管司(现已更名为传媒机构管理司、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两司合署办公)、计财司(现已更名规划财务司)需要共同拿出方案来。广电新业态可不是纯技术的活儿,仅仅是科技司独自来推进新业态是不行的。用电视的主语是应用的用,如何开展更多的内容、应用、服务,可能也应该是传媒机构管理司或者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来牵头引导的。
近些年,笔者感觉传媒机构管理司、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主要忙于电视节目在电信互联网上的治理工作了,而对有线电视网上的新业态关注稍有疏忽。
中国的互联网是最安全的网络,但是这个安全主要基于“堵”的方式,这也就是电信背景的弱项所在,他们只会从技术层面封杀堵截去解决问题。然而,面对互联网这样的洪水猛兽,因势利导则是更出色的解决方案,从内容上去引导则是广电宣传部门的强项。大禹治水重疏不重堵,三网融合更应当让广电部门发挥出这个特长,来引导互联网内容的主旋律。
广电三网融合的第一桶金在于行业应用
笔者从近期的所见所闻感受,好像所有厂商忽悠广电都是着眼在怎样变着法的去挣老百姓钱,这也不奇怪,你看看电信公司们的那些令人耳目眩晕的套餐种类就可见一斑。
就连电信公司的员工有时也搞不清楚到底怎样才最便宜。当然,这也不是电信公司的专利,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这些国际著名超市也是这个营销路数,笔者曾在麦德龙有过把一箱酒分开一瓶一瓶的扫价签加起来比买整箱还便宜的经历。
作为营销手段这个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广电人来说,从一个政府职员一下子变成奸商还是有不小的挑战的。有些人也天生就不是生意人。
如果广电网络公司以互联网的个人接入、个人的IP电话等增值电信业务为融合业务的挣钱着眼点的话,其实是以自己的短板去拼人家的长板,即使能挣些辛苦钱也多是事倍而功半。同样是为人民服务,不一定非得去路边摆摊,做些行业应用的集采项目也一样可以惠民,而且广电多年以来的政府背景则是一大便利条件。
希望广电能搭上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的快车,在政府的信息惠民工程上获取三网融合的第一桶金。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