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本身属广义的信息传播范畴。所以从字面上说,要谈“IT(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业”的关系,就好像谈“烹调技术与清蒸鲩鱼”那样—大实话。
但就在过去三两年中,出现了什么重大突破?
今日IT与广播电视业的主要碰撞点在哪里?
传统广电业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正在发生着怎样的质变?
“IT大举入侵广电”的“下一波”是什么?本文作一抛砖引玉的探讨。
什么重大突破使IT-广电产业化成为现实?
自从信息的表征、传递、存储和再现可以借助“0”与“1”去实现,消息、节目、娱乐、教材……媒体资产的收发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可是相当时期以来,IT在广播电视业的应用成本不菲,原因在于,为将早期的计算机硬件应用于广播电视机构独特的实时作业环境,专业设备制造商们必须亲自动手做“客户化”。例如,怎样让市售硬驱满足严格的播出技术规范,便是早期制造硬盘录像机必须面对的难题。而计算机硬件发展极快,广播设备制造商必须亦步亦趋地开发新的专用文件格式、文件系统,甚至专用的编码技术,才免致产品淘汰;加之专用控制协议频频出台,结果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接口成为又一大难题。例如,即使两种服务器都是MPEG-2基的,标准的MPEG-2文件如不“倒腾”回基带,可能就无法在两者之间实现上下载。
与此同理,尽管不止一个厂家推出了采集、重放、编目、搜索一揽子解决的广播专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元数据是专用的,同样难以与第三者设备互换。这一切不仅使广播机构负担着昂贵的采购和操作成本,而且被“绑死”在它选中的第一个卖家身上,产业链的整体成本因而居高不下。
情况的转折归功于一些标准化机构的多年努力,一系列开放、非专用标准相继出台,包括适用于新闻室中服务器控制的VDCP(视频硬盘通信协议),为新闻室计算机系统与硬件间扩充互连性的MOS(媒体对象服务器通信协议),允许音频、视频、数据信号打包成单一文件而在整个IT-广播基础设施内无缝运行的MXF(素材交换格式),以及可与MXF互操作、适用于复杂的编辑和特技作业的后期制作的AAF(先进授权格式)。这些标准,尤其是MXF,为电视信号在几乎所有视频设备之间实现自由连接的功效,有人比喻得好;就像广播电视机构中无所不在的BNC接插件那么成功。对此新形势商家是如此欢欣鼓舞,史诺伟思为客户提供MXF Express和MXF Desktop软件工具,都是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的;而目的是让用户在任何一台Windows PC上,用简单的鼠标操作便能发挥MXF文件的效能;而创作一份依循MXF的文件,就像编写Windows Word文件那么简单。
于是满足广电业技术规范的高性能、通用、经济的IT硬件涌现如雨后春笋,从摄录一体机、便携式现场编辑机到采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依循上述新标准的产品竞相上市;传统广电器材制造商纷纷联手IBM、苹果、SGI这样的IT行家。IT真正造福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时代终于到来。
整个广电作业链受到震撼
对内容供应者来说,IT与传统音频视频技术的结合,首先带来了新的工作流程。
由于采集、编辑、存储、管理、播出诸环节,都能以文件形式全程数据化,致使移动采编、现场—后方协同编辑、网络制播一体化、单人操作多频道播出等新型运作模式得以实现;采用新型非线性存储器件、支持DV和TCP/IP、带IEEE1394接口等便携、灵活的设施亦大批出现。人们从雅典奥运会转播看到专业光盘与P2大显身手,既有CCTV、SONY、索贝三方合作建立的远程转播频道CCTV-5;京、粤、沪联合报道组采用P2摄录设备也达30套之多。松下并正以此与多家计算机基视频设备厂商联手,帮助用户改革工作流程。Miranda在IBC2004展出的“桌面玻璃驾驶舱”Desktop Glass Cockpit主控系统,允许小型电视台单人使用一个鼠标和键盘,便可集成自动化、发射机监控、卫星控制等第三者应用程序,全面操控多频道电视播出;而其内核是IP上的iControl监控系统,实现对输入采集信号的控制、带IP图形的详细信号测量,以及对流式视频信号的可靠监控。
对网络运营商来说,IT将低带宽互联网流式媒体和移动通信手段,同传统广电传输媒介相结合,“广电专用网”因之须重新定义。
为此,从事宽带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公司正加速推出满足各种新式调制方式、压缩标准和传输协议的产品和技术。在IBC2004上,Harmonic展示适应DVB-H、IP、GPRS、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协议的MPEG-4 AVC HD/SD编码系统和DVB-H标准SD/HD编解码器等样机。Thales的H.264分析仪可对原始H.264视频片段或运载H.264视频的MPEG-2传输流进行深入分析与解码,区别问题是由编码、传输还是复用环节带来。考虑到当前直播卫星电视、HD创作和数字影院占用带宽分别高达15~20、25~40和80Mb/s,TANDBERG供MPEG-2、MPEG-4 part10/AVC和微软Media 9系列用的高清ICE(智能压缩引擎)为现有MPEG-2 DTH和创作与分配平台改善HD传送效率,节省带宽达60%之多;使过去只有SD能实现的家庭传送业务,现在可在某些ADSL网络上实现HD传送;允许在原先传送1个HD频道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网络上传送两个HD频道。这些厂商的在华业务也有了可喜开端,例如Harmonic去年为合肥广播与电视宽带网络公司提供了中国首个采用窄播业务网关;Thales为深圳天威视讯提供iTV业务平台以改善其交互式MHP应用服务。
对受众终端来说,IT意味着“要把电视机变成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或说,“PC的事将成为电视的事”。
我国广电业当前大力推广的“青岛模式”,要旨之一便是从群众的社会信息需求中寻求“整体转换”的助力。为此,接收终端的效能必须从传统上单一的“收看节目”扩展开来。例如Conax在IBC2004发布的CAS7系统,除拥有标准收费电视的基本性能外,可按任选件方式增添各种扩展数字电视服务的组件:订阅手机SMS短信、电子商务用订单、信用卡支付、购买和即时访问当地预存PPV或当地STB硬盘上订阅影片、向终端用户发送文件和信息、安全支持网上搏彩之类交互式服务、反黑客和反盗版鉴证器、指纹识别、时移内容PVR等。此类产品和技术,相信会得到正在苦苦寻求可行商业模式的网络运营商所欢迎。
数字技术和IT对传统广播电视生产流程的震撼,与现有广播电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追波逐浪,互为因果。
多样的媒介与变型的媒体
我曾在《这“梅迪亚”不是那“梅迪亚”》一文中提出,同样对应于“Media”一词,“(传输)媒介”与“(信息)媒体”并非等同概念。
IT的成功引入,使内容的传送、分配途径迅速多样化,正所谓(传输)媒介的多样化。
例如,在电视机远多过电脑的亚太地区家庭,TV over DSL值得注意,因为它的高速返送通道非常有力地支持与主送节目相关联的交互性增值服务;多种相应的DSL升级、扩展模式正在开发中。对于传输媒介机械地按行政主管部门分割控制的国家,例如中国来说,技术革命就这样催逼着管理体制必须改革。从移动通信领域涌现了更多案例,表明传统的广播架构—由一个发射源,借助一个专用网络向一种设施(电视机或收音机)传送内容,正在变成:许多发射源借助多种网络,向不同群体的多种接收设备,发送不同的内容。
但是,IT的“大举入侵”是否意味着广电传媒已经同(例如)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融合”成一种新媒体了呢—人们在如此轻松地谈论“第四、第五、第六媒体……的诞生”?比方说,“看电视”正在演变为“看电脑”吗?没有。这就好像,许多人都相信,电视手机将成为移动通信的下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种辅助传播手段,很少人会认为家庭电视机因此将淘汰,“看电视”将演变为“看手机”!尽管“移动内容”据统计已经是每年50亿美元的产业,其主宰服务还只是铃声下载和橄榄球转播,电视节目至今并未真正进入这个“方寸市场”。
不过,的确观众将不再是传统的收视者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进入家庭。人们在看电视时已逐渐习惯应某个节目的要求,发手机短信作出回应,甚至根据屏幕上提供的网址,到书房去打开电脑搜索什么资料、参与一个什么网上讨论—不一定是实时的,再加上PVR和有线或无线家庭以太网呢?于是,电子购物、有奖猜谜、现场评选、体育彩票、“家庭媒体网络”……就这样“挤进”你的生活。
这些,迄今还是“后倚操作而非前倾操作”—“以电视机为中心”的,意味着无需配置、即插即用、消费电子价位、舒适选择而非忙碌操控、下(行)宽上(行)窄而非平衡通信……。我宁愿说:广电媒体正处在“变型”过程,因为由广播电视机构主动向广大受众提供内容,而且其主要内涵(包括享受方式)是磨练了一个半世纪的广播电视文化,这些基本特征并没有过时;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T的贡献,广播电视的文化形态、交流手段、广播业者-受众关系,正在演变。
广电这一(信息)媒体能变得多远?让我们借助一批欧美媒体机构的一个艺术与技术结合项目,让思想飞翔一下。
英国一家叫做SMARTlab的艺术设计中心,应2004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学会世界高峰论坛之邀,用3年时间,主持创作了一场名为Anima Oscura的演出,合作者是爱尔兰和美国的数家高校、学术机构;主题是:甚至是残疾人,只要拥有足够的想像力和最新技术,都能像生理健康人一样,创造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来。此项目隐蔽地运用了生物传感反馈系统和运动跟踪技术,与健康人和残疾人舞者的实况表演相结合。由于这个系统的演示成分是可缩扩、可播出、便携式的,不管实际表演空间如何局限,人们都能看到一个拥有无穷想像力、令人无比向往(包括残疾人舞者看到自己身在其中)的美丽三维世界!这样的演示可以用于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画廊、博物馆和舞台;用在对个别患者的诊疗过程,用在住院病友同玩在线电子游戏,或是普通播出与网上广播的主流场合。
这样的媒体已经不再是我们熟知的广电传媒。
IT的主角还没登场
前文谈到国内外广电业已经在若干方面受益于与IT的融合。不过,相对于IP在广电的可能应用,那都只是“配角”。我相信,将媒体资源编码成数据文件,按PC的手法,大量借助网络传播内容,最为经济而“可持续发展”的,还是IP。
IP将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前述广播电视媒体的变型,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业?正反两方面都不乏案例。
负面案例之一,互联网宽带业务正在冲击着美国的HDTV。今天在美国最大的20个广播电视市场,借助机顶盒和HD监视器,已能接收许多HD频道;仅在两年间,能收看高清节目的有线电视家庭便从零上升至9000万。但产业界为鼓动模拟—数字过渡,主推的是让受众尽快得到实惠的互联网宽带、有线电视网上电话和IP上的话音业务(VoIP),这被观察家认为,实际上“分”了HDTV增长的“心”。
负面案例之二,宽带互联网进入家庭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在国外亦形成事实,Cable Modem因之“雪上加霜”—本来,电信公司已在运用铜双绞线上借助各种新型DSL方案实现高达4~25Mb/s的带宽,加上MPEG-4 part10/AVC、Media 9等先进视频压缩技术实现2Mb/s即可载运全分解力实况电视的效能,将两个以上电视频道平行送入家庭;电力、煤气公用设施公司则在运用对每个最终用户码率高达100Mb/s的FTTH网络,绰绰有余地向家庭传送HDTV!现在他们都瞄准将宽带TV在以太网上作IP打包,以便建立一个混合接入型基础设施,实现所谓电视、电话、互联网接入“三重奏”。
顺便提一下,进入计算机时代相形见绌的日本,在VoIP、尤其公众IP电话方面,却在全球领先,早在2001年4月便由Fusion通信建立了首个全国性IP网并开办VoIP业务;而预期到2004年底,仅Yahoo!BB的IP电话订户便会超过全国固网电话订户。据统计,VoIP相对于固网的经济性,主要还不在节省用户每分钟的通话费,而在于节省了传统交换机的管理与维护成本。
正面案例之一,2004年4月被DVB指导委员会批准,为链接地面数字电视、互联网宽带与手机移动通信的新标准DVB-H迅速走俏。在IBC2004上,商品化展品已不罕见。Thales演示了端到端全套DVB-H系统—允许运营商向手机和PDA等移动终端提供视频业务、新闻、游戏等。哈里斯联手多家合作伙伴,演示了采用其Synchrony SFN适配器和Atlas DTV660发射机的DVB-H全传输链:DVB-H业务被插入高优先级传输流;同时标准DVB-T业务被插入低优先级传输流。Conax的CAS7系统,考虑到用户依循DVB-H新标准,以及通过xDSL、FTTH、手机等IP分配通道分配内容的需求,组合了该公司的Castream IP组件,以同时处理经DVB和IP的条件接收业务。R&S推出了DVB-H发射机和测试仪。DTV-H是建立在DVB-T基础上的,但采用了基于IP包的传输层(以加强FEC),和时间分片等技术,导致显著减少接收机前端功耗,以满足手机、PDA之类个人通信和娱乐器件对袖珍电池与(甚至内置式)天线的要求;便于接入GPRS、UMTS等移动通信网络,挟广播—电信混合网络优势—前者发送视频,后者提供回传,沿一个现有电视频道有可能添加6至8个DVB-H频道。
正面案例之二,IPTV开始“热乎”。在IBC2004上,来自TANDBERG展台的一个实况光纤馈送信号,采用思科的网络基础设施,以IP上的实时电视传送到后者展台,仿真从视频前端到家庭的宽带馈送;演示了MPEG-2上的流式实况视频和VOD业务,以及在MPEG-4 part10/AVC和微软Media 9压缩系统上作宽带IP传送时的码率改善效果。Viacess与Ateme联合发布一种在IP上作MPEG-4数字媒体内容播放的综合方案。Skystream Network从2004年底开始供货的视频前端平台iPlex,体积仅1RU,可供电信、卫星和有线运营商开办包括IPTV在内的地区性、远区和覆盖边缘地点的中小规模视频业务。与此同时,防盗版与非法收看的内容保护措施也在积极开发中。例如广泛运用于PC环境的DRM(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其开发初衷是为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保护文件、影片、书籍、声轨等商售媒体内容之用,近来也被采用于TV over IP系统;从中对用户的授权是灵活的,例如每月允许观看某内容两次、允许打印、允许拷贝备份,等等。爱迪德的PIright IP内容保护软件采用了实时加密、预加密、拷贝保护和版权管理技术,防止经由DSL或FTTH系统进入家庭的收费视频内容受窃看;并运用宽带接入的双向效能免除了智能卡。Slipstream等公司开发了IPTV传送质量监测系统。微软从2003年10月发起了“IPTV接受者项目”,与参与企业共同按实验室试验、员工家庭试验、用户现场试验和商业运行4个阶段,推行IPTV系统。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句套话套在IP与今日广播电视业身上,倒是恰如其分的。国内有专家预言,结果是双赢:通用的接收终端将是可在广播信道与互联网信道间自由选择的综合接收机解码器,而IP化的数字电视网同宽带互联网将长期共存,互补融合,构成宽带交互新媒体。这是颇有启发性的观点。不过,那将衍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新媒体”,恐是咱们这些受传统媒体意识束缚甚深的当今受众,所匪夷所思。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