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目标定位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区为动力源泉,开辟烟台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
二、总体定位
仙境海岸、文旅名城、康养胜地。
三、功能定位
仙境海岸核心城市,环渤海旅游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旅游门户,首选的北方滨海旅游城市及避暑度假城市。
四、总体形象定位
“仙境海岸·鲜美烟台”。烟台“以仙为魂,仙缘古城”,是东方神话传说的缘起之地,中国海洋文化的源头所在。烟台“仙”道胜景,令人神往;烟台水果,“鲜”美中国;烟台海“鲜”,活色生香;空气新“鲜”,气候宜人;“仙”缘境成,“鲜”美生活。烟台最有资格冠以“中国最鲜美的城市”称号。
五、入境旅游市场形象定位
The celestial residence of the east of China(中国东方的神仙居所)
Yantai is one of the 7 Wine Coasts in the World,the only grape wine city in Asia(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城)
六、产业定位
烟台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和展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窗口;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城市提档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促进城乡共建共享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和展示窗口;成为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美丽产业,美丽烟台建设的新引擎;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幸福产业,幸福烟台建设的新引擎。
七、发展目标
将烟台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三步走”战略,最终将烟台建成中国最佳滨海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强市。到2023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6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超过86.12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超过20亿美元。到2025年,力争将旅游业建成全市主导产业之一。
八、发展战略
整合海岸,向海突破;整合全域,重点突破;整合存量,创新突破;整合优势,融合突破。
第二部分 空间布局
构建“两核突破、一带引领、一廊贯穿、五区聚集”的“2115”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走一条“联动山、外扩海、突破岛、激活城、辐射村、整合岸、放大滩”的全域化发展道路,打造“点、线、面、网、链”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空间产业体系。
两核:芝罘湾都市休闲核、蓬长文化生态旅游核;
一带:烟台滨海旅游带;
一廊:烟台“之”字型乡村旅游走廊;
五区:海岸休闲旅游聚集区(烟台主城区)、生态养生旅游聚集区(牟平昆嵛山保护区)、福寿文化旅游聚集区(龙口莱州招远)、滨海运动旅游聚集区(海阳莱阳旅游区)、田园乡村旅游聚集区(栖霞及周边区域)。
一、两核突破
(一)芝罘湾都市休闲核。区域范围:东炮台--滨海北路--大马路--北马路--环海路--芝罘岛--崆峒列岛--东炮台围合组成的环芝罘湾陆海区域,包括所城街区。发展定位:凸显自然人文荟萃、古老现代辉映、东方西方合璧的优势,实行山海岛滩城统筹联动,形成风情魅力独特、旅游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完善的都市休闲旅游聚集区。支撑重点:纵向以海岸为主,由陆向海延伸,海岸、海湾、海岛共同构成立体化海洋旅游景深;横向以芝罘湾为中心,整合联动发展,打造烟台旅游发展的核心区。一是打造“烟台古城”旅游区,发挥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为核心,挖掘海防文化、开埠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仙道文化、葡萄酒文化等本土文化旅游品牌内涵,构筑烟台全域旅游新的增长极,打造烟台全域旅游示范带动区和城市形象新名片。二是推进芝罘湾建设,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以芝罘湾为核心,高标准打造芝罘岛至养马岛之间的芝罘湾旅游区。规划建设芝罘湾海上世界项目,建设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打造东北亚客运滚装运输中心和邮轮母港。三是依托崆峒岛原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北方高端旅游度假岛。四是发挥芝罘岛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祈福寻仙旅游岛和渔文化休闲娱乐岛。
(二)蓬长文化生态旅游核。依托蓬莱、长岛打造八仙文化和海洋海岛生态旅游的核心,凸显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品牌,推出海上游、海岛游、历史文化游、葡萄酒游。蓬莱:发展以“仙、阁、海”为重点的滨海休闲板块、以“酒、湖、马”为载体的葡萄酒地域风情旅游板块和以“山、林、泉”为依托的生态农业和康体养生板块,合力提升蓬莱“人间仙境”品牌,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长岛:以“海上仙山、长山列岛”为品牌引领,将长岛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高地、仙境海岸旅游核心名片,“经略海洋”新的增长极,建设国家海洋公园。高起点打造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推动长岛由县域经济向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特殊功能区转变,真正把长岛打造成蓝色生态之岛、休闲宜居之岛、军民融合之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
二、一带引领
以烟台整个滨海旅游带为规划对象,统筹烟台1038公里海岸线上海岛、海湾、沙滩、温泉、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气象景观、地质资源、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资源,重点突破长岛至昆嵛山的黄金旅游线,并加快以“莱州-招远-龙口”、“莱阳-海阳”为重点区域的烟台西部和南部滨海岸线旅游开发建设进程。
(一)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滨海岸上游、岛上游、海上游等具有烟台特色的旅游产品,整合海岸空间、外拓海域空间、联动内陆空间,用海上航线、陆上交通廊道、生态廊道等线路统筹全市旅游资源,形成“点、线、面、网、链”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烟台的滨海旅游岸线打造成为能与法国蓝色海岸、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美国阳光海岸相媲美的仙境海岸。
(二)发展思路。优先突破昆嵛山至长岛滨海黄金旅游线,统筹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开发利用,打造提升芝罘湾、蓬莱阁等一批精品线、精品点、精品区,加强产品组合、交通联动、市场共享,实现长岛—蓬莱—烟台主城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莱州-招远-龙口”、“莱阳-海阳”滨海旅游区开发,形成“一线引领、两翼齐飞”的滨海旅游发展格局。
(三)整合路径。以整个滨海旅游带为基准和纽带,向外拓展海域空间,向内联动内陆城镇乡村,层层推进,形成海陆统筹的全域化发展格局。第一层:外拓海域空间,形成以海岛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立体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与空间格局;第二层:整合海岸空间,依托滨海沿线旅游资源,形成海陆统筹的联动发展格局;第三层:联动内陆空间,通过生态景观廊道、旅游交通廊道等载体,实现烟台旅游从滨海向内地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一廊贯穿
整合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点,形成 “之”字型乡村旅游走廊。
(一)西段:古今乡村风情走廊。串联蓬莱北部、龙口、招远和莱州。这一区域既保留了东莱古城、蓬莱水城、解宋营村、西河阳村、朱旺村等一批古镇古村,又发展建设了龙口南山村、招远九曲蒋家村、欧家夼村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能够展现胶东乡村古今变迁和特色风情的区域。
(二)中段:果香田园度假走廊。串联蓬莱南部、栖霞、莱阳、海阳北部。这一区域集合了蓬莱东南部葡萄种植区、苹果之都栖霞、梨乡莱阳等具有代表性的果园田园资源,是能够畅享烟台乡村田园风光和绿色生态度假的区域。
(三)东段:红火乡村动感走廊。串联莱阳南部乡镇、海阳、烟台市郊。这一区域融合了以红色地雷战、大秧歌之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丁字湾、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新城新村,以山、海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是能够展现烟台勃勃生机和动感发展的新兴区域。
(四)一点: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长岛渔家乐是烟台乡村旅游的一大知名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心。依托这一优势,优化完善渔家乐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渔村改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现由海岛风景观光向渔岛休闲度假的转变,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
四、五区聚集
打造五个独具特色旅游聚集区。其中,海岸休闲旅游聚集区和生态养生旅游聚集区构成中心城区旅游的主体,构筑“三岛一湾一山一古城”的中心城区旅游格局,包括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芝罘湾区(芝罘岛至养马岛海域)、昆嵛山、烟台古城。
(一)海岸休闲旅游聚集区。整合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开发区、高新区的历史文化、酒店设施、美食文化、滨海旅游等资源,打造都市旅游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格局、烟台特色,突出“滨海古城”的组合优势,推进烟台古城、芝罘湾海上世界等项目建设,做好岛屿互动与旅游开发,实现旅游向海、陆海联动、海城联动,打造海上游烟台的旅游核心区与岛链基地。
(二)生态养生旅游聚集区。整合牟平区和昆嵛山道教文化、山体生态、养生养老、滨海旅游等资源,打造静谧旅游休闲空间。
(三)福寿文化旅游聚集区。整合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的滨海、温泉、山地、生态、黄金、乡村等优势资源,突出龙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及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品牌、莱州“中国长寿之乡”及书法武术品牌、招远“中国金都”及温泉康养品牌等知名品牌,打造康养旅游区。
(四)滨海运动旅游聚集区。整合海阳市、莱阳市滨海旅游资源,发挥海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莱阳丁字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优势,放大海阳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效应,打造滨海运动旅游区。
(五)田园乡村旅游聚集区。发挥栖霞市及周边区域苹果之乡、山林生态、农耕文化、乡村古镇、温泉康养等资源优势,打造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旅游区。
第三部分 目的地体系建设提升工程
一、旅游核心吸引物培育提升工程
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推动旅游要素集聚,以点连线,以线串面,打造全域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度假区。发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特色产业引领,强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群体集聚效应,擦亮金字招牌,形成烟台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构筑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旅游度假区集群。提升海阳、蓬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金沙滩、养马岛、莱山、莱州滨海生态、招远罗山黄金文化、龙口南山、栖霞长春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引进休闲、娱乐、康养等项目,加快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精品民俗等度假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业态,完善功能,增强度假产品吸引力,延长度假停留时间,提高综合消费,打造成满足中高端消费的重要载体、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集聚区。积极创建新的旅游度假区。发挥资源、气候优势,开发以山地度假、滨海避暑、岛屿度假为代表的中高端休闲度假区,积极创建长岛等一批新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精品景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按照“整治、创建、提升”三个并重原则,深入挖掘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和美学艺术价值,培育提升旅游景区特色主题,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体系,推进旅游景区功能转型、产品创新和要素聚集,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服务品质优良、综合效益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旅游景区集群。积极推动创建长岛、烟台古城、蓬莱丘山山谷葡萄酒庄群等一批新的国家5A级、4A级景区。
(三)旅游风景道。依托烟台丰富的滨海、山地、乡村等旅游资源及载体,重点打造滨海旅游观光大道、S306旅游风景道、夹河旅游风景道、沁水河旅游风景道,实现服务市民和游客、运动和休闲相融合、人文和自然相辉映的风景道,成为烟台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其中,滨海旅游观光大道东起滨海东路、经滨海中路、滨海北路,向西连接滨海西路及夹河桥、滨海路开发区至蓬莱段,形成一路贯通的滨海旅游观光大道,串联养马岛、海昌鲸鲨海洋公园、东炮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烟台山、芝罘湾、芝罘岛、崆峒岛、金沙滩滨海公园、蓬莱阁、三仙山·八仙过海景区、欧乐堡梦幻世界等主要景点,形成贯通烟台东部滨海岸线的著名旅游风景道。
(四)特色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葡萄酒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婚恋旅游资源、书法及武术研学旅行资源、滨海及山地运动资源、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等,开发康养旅游、葡萄酒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婚恋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等主题鲜明的专项旅游产品。
二、旅游交通与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工程
以中心城区、重点旅游市县为重点,建设多层级游客集散中心体系、旅游专线公交网络,发挥空铁联运优势,构建基于“海陆空”无缝对接的“游客速达网络”,形成“高速+高铁+航运+航空”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海陆空兼备、多种方式进出的重要门户枢纽中心。
(一)航空旅游门户枢纽港。将烟台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建立覆盖所有省会城市、通达五大洲的客运航线网络。
(二)邮(游)轮港。结合游客集散数量、辐射区域的旅游资源禀赋进行针对性建设,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客运集散中心和休闲服务中心。提升芝罘湾港区的旅游(旅游船、游艇和国际邮轮)功能,完善蓬长陆岛码头等重要设施。
(三)高铁旅游服务。加快潍莱高铁、环渤海高铁等高铁建设,缩短烟台至山东半岛城市的时间,形成“两小时交通圈”;缩短至北京的时间,形成“三小时交通圈”。
(四)旅游骨干公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全面提升国省干线服务能力,提高乡村路网通达深度和网络化程度,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道为补充、农村公路为基础的旅游公路网体系。
(五)旅游绿道步道。建立覆盖全市的慢游休闲绿道网络,构建“公交+单车+慢游”的绿色慢游休闲系统,形成以无碳能源的共享单车、轮滑和步行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绿色出行方式,将烟台打造为一个可以享受慢调生活的“慢游城市”。
(六)旅游集散、咨询、标识解说体系。旅游集散、咨询中心:推进建设包括烟台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分中心、旅游集散点组成的三级集散中心体系。选址设立烟台游客服务中心,发展成为烟台市最完备的集散中心。在烟台站、烟台南站、汽车站、国际机场、蓬莱码头等交通枢纽,设立多个旅游集散分中心。在各区县依托县城交通网络及知名景区景点集散功能设立多个小型集散中心和服务点。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建设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统、景区标识标牌系统建设、旅游解说系统。
(七)旅游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特色突出的自驾游驿站,一批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和房车营地。
(八)旅游厕所。开展厕所建设提升、科技提升、文明提升、模式优化提升、智慧便利化提升五大行动,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
(九)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烟台市旅游大数据中心,“一部手机游烟台”、烟台旅游电子地图系统,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等,打造烟台智慧旅游系统。
(十)旅游交通服务。积极发展旅游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至主要核心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连接烟台主要的步道、慢行道、骑行道、风景道。
(十一)低空旅游及海上旅游交通服务。推进低空飞行旅游和海上旅游交通服务,发展低空飞行、水上飞机、热气球等项目。
三、城市旅游提升工程
按照“城市即景区”的理念,强化城市游憩功能,突破城市旅游,优化发展格局。打造以葡萄酒文化、开埠文化、所城文化、胶东文化等为主题内涵,集文化体验、城市主题休闲、都市商务游憩和城郊休闲度假为主体产品的都市休闲游憩中心区。
(一)打造特色休闲街区。重点复兴城市传统“老街区”,保护性开发建设朝阳街、所城里等文化旅游型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休闲旅游“新街区”,提升休闲餐饮型商业街、特色经营型商业街、地下商业街及省级购物街的整体发展质量。
(二)提升城市广场、公园。按照主客共享的目标,实施城市广场、公园提升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展示烟台城市形象的窗口,游客、市民青睐的城市会客厅。
(三)开发旅游综合体项目。做精做足大悦城、万达等城市旅游综合体项目,高标准开发大型城市旅游综合体项目,有效聚集城市旅游人气。
(四)构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实施《烟台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完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博物馆、大剧院等一批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繁荣文化市场。充分挖掘烟台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活态博物馆。整合现有博物馆资源,拓展博物馆功能,丰富体验方式,开发集参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培育博物馆旅游市场,打造城区旅游的吸睛点。
(五)培育夜间旅游经济。以食、购、游、乐等要素为重点,丰富游客夜生活。整合资源,构筑载体,重点培育大型综合性消费集中区,推进夜间经济连线、连片聚集发展。精心打造夜间生活的各类元素,延伸夜间经济产业链条。培育商业型夜间旅游产品、景区型夜间旅游产品、观光型夜间旅游产品、文化娱乐型夜间旅游产品。
四、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统筹开发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现代农业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发展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特色镇村体系。一是旅游特色乡镇。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型、会展会议型、文化娱乐型、商业旅游型等主题旅游业态集聚区,促进旅游产业要素在城镇集聚,形成全域旅游城镇服务节点体系,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服务中心和集散中枢,推动建设旅游强乡镇。二是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龙泉温泉小镇、福山樱桃小镇、栖霞樱桃小镇、招远粉丝小镇等特色小镇。三是旅游特色乡村。依托良好山水生态环境、特色乡村聚落、规模农业基础、优势乡村产业、知名旅游景区等条件的乡村,在栖霞官道镇孙疃村打造苹果主题村,莱阳照旺庄镇梨乡风情旅游区打造梨文化主题村,福山区张格庄镇樱桃种植重点村打造樱桃主题文化村,蓬莱打造葡萄酒特色田园度假综合体,莱州朱桥镇秦家村打造艺家乐主题村。推进烟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五十百千万”工程。重点发展5种类型特色乡村:特色民俗村、特色文化村、特色美食村、特色生态村、特色民宿村;10个特色乡村旅游片区,10个示范村;100个精品村,100个农业休闲基地;千里的乡村旅游廊道;万户乡村旅游示范户。
(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核心旅游产品。乡村生活体验游,以民俗风情体验、农事活动体验、乡村野外生存体验等为主导的产品;乡村山水度假游,依托山地、滨湖、温泉等环境资源,打造以庄园度假、乡村修学度假、乡村旅游俱乐部等为主导的产品。二是重点旅游产品。乡村风景观光游,以田园观光、水域观光、村落观光等构成的观光型产品;乡村红色文化游,整合红色革命地形成红色旅游,开发城郊红色旅游线、生态乡村红色旅游线、仙境文化红色旅游线三条红色旅游线路;乡村康体养生游,以森林浴疗、绿色饮食疗养、体育健身养身等为主导产品;乡村节事活动游,以各类采摘节和民俗旅游节为主的节事活动类旅游产品。
五、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一)旅游与农业融合。推动菊花、百合鲜切花生产基地,蝴蝶兰、凤梨等冬季节日盆花基地建设,打造农旅融合连片开发示范区;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挥“中国大樱桃第一镇”、“烟台苹果”“莱阳梨”等品牌效应,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二)旅游与工业融合。一是旅游与葡萄酒业融合。发挥张裕、君顶、威龙等葡萄酒领航企业的作用,推进“小酒庄大产业”和“酒庄集群发展”复合新业态,把烟台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综合性“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二是旅游与黄金产业融合。依托“中国金都”的金字招牌,以黄金文化为纽带,拓展黄金产业链,以招远黄金博物馆、黄金企业、淘金小镇为支点,发展第三产业,打造中国黄金名城。三是旅游与钟表产业融合。借助中国近代钟表的发祥地、中国重要的钟表研发生产基地优势,发挥知名钟表企业和钟表博物馆的载体功能,打造系列钟表工业旅游观光点,丰富以“钟表”为主题的旅游商品类型,打造“中国第一钟表城”。四是旅游与其他工业融合。充分发挥烟台工业优势,积极开发核电、航天、海洋工程、汽车、造锁、机器人、食品、丝绸、毛衫等工业旅游产品,加强体验型工业旅游产品设计,丰富工业旅游平台载体,培育一批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培育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三)旅游与文化融合。实施系列文化旅游工程。打造形成5-8家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区;鼓励有条件的景区策划推出旅游演艺,推出3-5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演艺节目;建成5-8个享誉国内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古镇(村);拍摄3-5部文化旅游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或者动漫。加强文化挖掘和商品创作。依托烟台胶东大鼓、烟台剪纸、八仙传说、长岛渔号、渔灯节、海阳大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
(四)旅游与教育融合。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科教品牌,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鼓励以推广教育成果、学校办学,展示学生多元学习,拓宽视野为基本目的教育旅游发展。
(五)旅游与体育融合。开发水上运动、沙滩运动、山地运动、滑雪运动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烟台的滨海、山地、莱州中华武校、海阳国家沙滩体育健康基地等资源载体,积极组织和主办市内和全省的体育赛事。大力培育和繁荣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销售及体育彩票市场,打造国际休闲体育运动基地。
(六)旅游与康养融合。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温泉、养生养老产业优势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养生、“候鸟”养老、疗养度假、康体养生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和滨海型康养旅游示范新高地。建立健康体检机构,加快温泉养生产品开发,建设一批文化度假基地,建设医疗服务中心,丰富康复疗养项目,打造养老主题社区。
(七)旅游与商业融合。策划推出“必吃”、“必住”、“必玩”、“必购”、“必看”旅游体验项目。鼓励老字号企业依托独特的历史、工艺文化价值,开发具有老字号文化特色的品牌商品。积极推进旅游+会展,争取举办具有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展会和论坛,建成以常年展览、季节展览、节庆展览和大型会议论坛为主体的新型知名会展城市。培育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烟台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烟台国际果蔬农业博览会等著名会展品牌。
(八)旅游与婚庆产业融合。打造系列产品:爱的邂逅—大型相亲主题活动,爱的准备—婚庆产业博览会,爱的见证—海陆空立体化婚礼产品体系,爱的宣传—婚恋旅游目的地及产品评选活动,爱的纪念—爱情影视剧拍摄基地。
(九)旅游与避暑产业融合。在艾山、海阳旅游度假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等地重点建设以避暑为核心功能和核心卖点的旅游地产、第二居所、分时度假等为代表的地产业态,打造一批高端、低密度的旅游房地产,为游客提供避暑、度假的居所。策划清凉博览会,打造避暑文化节。
(十)旅游与房地产业融合。积极探索产权饭店、分时度假项目、度假别墅区、中央游憩区、商业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等边缘性的全新综合结构模式。开发旅游景观地产、休闲旅游地产、养生地产、养老地产等业态。建设度假山庄、养生公寓、休闲度假中心,配套各种康体健身项目,发展养生度假、生态度假、乡村度假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六、旅游要素创新提升工程
(一)旅游餐饮。一是做大做响“鲜美烟台”小吃及鲁菜品牌。打造烟台传统名吃。挖掘烟台各地传统特色美食,推出烟台“100种传统名吃”。打响“鲜美烟台”名吃品牌。依托“烟台焖子”、一锅“煮了海”(锅煮海鲜)、福山大面、蓬莱小面、栖霞花饽饽等烟台名吃,做大做响品牌。二是打造“鲜美烟台”系列美食。挖掘、创新海鲜美食、胶东风味、地方饮食三大餐饮系列品牌,积极培育本土旅游餐饮企业品牌,放大烟台“中国鲁菜之都”的品牌效应。三是规划建设美食街区。在市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美食博览馆、中华名小吃城、世界特色美食城,原则上每个城区都要规划建设一条具有相对集聚效应的特色美食街。四是打造美食节庆活动。举办“一带一路”美食节、“生猛海鲜季(节)”、“乡村厨神大赛”、“粉丝文化节”等系列美食文化活动。五是培育品牌餐饮企业。培育和保护一批“名店”和“老字号”品牌企业,认定培育一批“鲁菜”代表性菜肴及年度热销、流行菜肴。六是开展美食餐饮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全民最爱十大烟台菜”,市级烹饪(服务)大师、名师,申报中国烹饪服务大师、名师,组织开展“十大名厨、十大名店、十大小吃、十大名菜、十大名宴”系列评选推广活动。七是加强餐饮行业人才培养。发挥行业协会、教育培训及研究机构的作用,支持专业院校和专家工作室加强烹饪、服务技能人才培养。
(二)旅游住宿。一是加快完善“烟台仙居”住宿设施。争取2025年五星级饭店数量达到10家,星级饭店客房数达到15000间,星级饭店床位数达到26749张。二是发展“烟台仙居”新型住宿业态和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高端星级商务酒店、度假型酒店、创意文化主题酒店、知名民宿品牌、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分时度假酒店、产权酒店、森林木屋等新型住宿设施。三是优化“烟台仙居”产品空间布局。完善提升滨海旅游带酒店设施的规模和等级,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品牌酒店,逐步形成以高端度假品牌酒店为龙头,星级饭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和特色民宿为补充的住宿服务体系。四是创建绿色节能减排酒店。建设一批木屋形式、帐篷形式的特色环保酒店;加快推广酒店节能环保理念,鼓励使用节能、节电、节水、减少废料、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先进技术和节能产品。
(三)旅游购物。一是打造一批时尚购物场所。依托长岛蓝鲍湾保税商品直销中心、烟台海中宝海产品交易中心、招远黄金珠宝首饰城等,推出一批离境退税商店。二是认定一批“烟台礼物”。打造“鲜美烟台,悦购烟台”商品品牌。宣传推广葡萄酒、海产品、水果、黄金饰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工业旅游产品、农产品共八大系列品牌旅游商品。建设“烟台礼物”专营店、形象店,建立“烟台手礼网”,加强“烟台礼物”线上推广服务。三是完善旅游商品产业链。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建设。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建立旅游购物B2B、B2C网络平台。扶持、培育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加强旅游购物标准化建设。实施“以购促游”工程。打造以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山东省金牌旅游购物商店、景区购物专区为重点的多元购物平台。
(四)旅游服务组织。支持旅行社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工协作式销售网络体系。促进中小旅行社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旅行社为主导,大中小旅行社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信息技术在旅行社的运用,推动旅行社网络化。
八、旅游营销及市场开发创新工程
充分用好传统媒体平台,抢占新媒体制高点,覆盖自媒体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的对外推介活动。
(一)整合营销。充分利用联盟平台优势。借助山东半岛城市旅游区域合作联盟等联盟平台,实现“抱团营销”。将烟台旅游形象宣传纳入对外形象提升战略。强化烟台各部门、各县市区主动宣传烟台旅游形象的机制格局,坚持烟台旅游对外宣传一盘棋。实现全民营销大格局。协调政府、非盈利部门、旅游相关企业、本地居民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共同创造和谐友好的烟台旅游形象。
(二)跨界营销。依托葡萄酒、黄金、粉丝、皮草、苹果、莱阳梨、樱桃、海鲜等名品资源,通过“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果蔬”、“旅游+美食”的跨界融合,实现跨界营销。
(三)精准营销。将大数据应用于营销分析,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对症下药,针对银发养老、中高端、文化体验、婚恋蜜月等专项市场开展精准营销。
(四)重点营销。加强与国内外旅行商的战略合作,加强省内重点市场旅游营销,省外重点市场旅游营销。
(五)创新营销。强化新媒体营销,运用大数据营销,创新俱乐部营销,创新终端式营销。
(六)服务营销。对游客需求进行调研,建立系统营销策略观,做好市场监测。
(七)惠民营销。在目的地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开通旅游专列或专机,对旅游社进行奖励政策,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八)节庆营销。举办大型主题活动提高烟台知名度,举办节庆活动提升烟台影响力。以节(会)造势,提升烟台知名度,形成“全市性品牌化大型节事活动为龙头、县区小型节事活动为补充”、“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时空组合。
(九)区域合作营销。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丝绸之路旅游年宣传推广,推进跨境旅游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营销、与高铁旅游城市合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