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3年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了2820所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有大量未报到,少则200余人,多的高达800余人。从著名985高校到高职高专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根据高职平均报到率倒推,2019年高职扩招116万,确保招100万。
1990年全国本专科合计60.88万;
1998年大扩招前一年,本专科招生108万人,普高、职高930万;
1999年大扩招,快速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迈进;
2022年本专科录取了1015万,增长约10倍,毛入学率近60%。
2023,目前高职招生500多万人。
1990年招收3万多研究生,
1998年录取7.2万研究生,
2022年录取超过124万研究生,增长约17倍,增长比例远高于本专科。
且绝大多数是名校培养,在一些著名985高校,研究生已经占到新生的70%以上,于是名校与研究生的稀缺度同步大幅稀释。
2023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成为了毕业生中的主力军。
199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仅84.76万。如今每年985、双一流、研究生毕业生大概率都超过了90年代大学毕业生总量。
2022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人,就业目标1100万。
2023年高校毕业生1158万,加上回国留学生,大概率超过1200万,新增劳动力近80%是大学毕业生,政府工作报告就业目标1200万,
2023年8月,国家统计局宣布因为存在科学性分歧,不再公布16-24岁青年失业率。
算经济账、时间账、机会账,大量质量一般的高职高专、地方本科,收费高昂的民办高校成为重灾区。
2021年高考的绝对录取比例达到93%。2021年黑龙江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280分,2023年是287分。
专科线通常150分左右,广东报名人数第二,2021年专科线为150分,补录100分。当年广东新高考“3+1+2”模式,即后两门赋分,起评分最低60分,剔除这60分,最后所剩无几。
普职分流比例上,2022年65%:35%。且中职大量学生考大学。
2020年北大调查,65%的中职毕业生升学,其中10%升入本科。河南2021年高考报名125万,但6月普通高考仅有79万,其他45万几乎都是中职等考生。
2023年毕业季:
广东某地招聘垃圾管理专员,一个研究生入围。
山东大学招聘公寓管理专员,哈工大与澳洲的两名硕士入围。
上海复旦附中招聘卫生员,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入围。
近年著名大学研究生就业全面下沉,进小县城、中小学的比比皆是。体制内就业高热及名校毕业大幅增长有关。
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是错位的期望值。当下很多家长来自精英教育时代,不自觉地用精英教育时代的尺子,量今天已经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就业,对孩子的就业平添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与要求。上了大学,就变成“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实际上也是这种就业认知错位的结果。
读书无用论必然回潮,还要不要上大学?
80年代考上北大的陆步轩,2003年他被迫开始创业卖猪肉。但陆步轩很快就卖肉卖出了名堂,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为什么其他屠夫却没有?同样,我认识一个上市快递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当年也是穷困潦倒临时加入了快递小哥的大军,但很快就因为工作出色被发掘,迅速提拔到了管理岗位。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多类调研表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差距往往很悬殊。
2021年诺奖得主主要是根据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研究结果:受教育年限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化。
接受12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水平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要高12%,
接受16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要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65%。
国家统计局5月就业数据,25-59岁的人群中,失业率最低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3.2%,其次是专科学历4.1%。
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不再是金疙瘩,但却给了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成长的机会,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毕业未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失业的背景下,是否还要上大学,我的答案是比较明确的:对于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有重要价值的,为什么不上?我们还是要上大学的,但需要充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为未来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如果在大学只是混日子,或者孩子不想学,只是家长一厢情愿,那真没有必要了,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都是双输。对于一部分孩子,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让他经历社会的“毒打”,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要么逐渐适应社会,要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重新燃起求学的念头,这时更好一些:未来还有机会,毕竟未来上大学的机会会越来越多,终身教育的体系已很完善。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