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一文看懂:无线蓝牙耳机、TWS耳机到底有何区别,以及LE Audio等技术
·DDL “deadline”
·详解联想小新Pro16和小新Pro16GT版区别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离世,遗作堪称绝唱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离世,遗作堪称绝唱
2025/10/7 20:57:19
 
超级小便携式笔记本充电器,两个type-c和一个USB接口,同时可以手机充电。 【3C认证】苹果超薄Magsafe磁吸充电宝快充外接迷你5000毫安移动电源适用于iPhone16可上飞机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离世,遗作堪称绝唱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离世后,其遗作“如果我死”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篇短文不仅是他对生命的独到见解,更是一封充满浪漫情怀的绝笔信。

当生命走到尽头,是拼死抢救还是体面告别?每小时全球约有1000人因重症走到生命终点。数据像一把利剑,直戳人们内心最软的那块地方。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或你的亲人面临这样的抉择:是拼死挣扎,还是选择体面告别?这个问题在医院走廊上、家庭饭桌旁反复出现,却没有人能轻松给出答案。生命的最后一刻,真的是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的事吗?这么大的难题,谁真的想过自己会怎么选?

一方面观点,人活着就该争取到最后,哪怕只剩下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抓住。坚决抢救、死磕到底,有家属只要看到仪器还在滴滴响,就觉得希望还在。另一方面观点,这是救命还是拖命?有人直言,延命的过程其实是让家人和患者一起受罪。长期卧床的病人,有时候连翻身都做不到,痛到麻木,甚至失去对世界的感觉。救,一直救,医药费滚雪球,小家庭往往弄得家破人亡。也有人担心,如果人人都学会了“松手”,久而久之社会会变得冷漠自私。

小家里头,病人、家属、医生反复博弈:有人咬牙坚持治疗,最后自己也倒下;有人心疼家里没钱,愁得夜里睡不着;还有的老病人宁愿不治,怕拖累家人。这既是医疗问题,也是人性难题。有人觉得尊严离去是“超然洒脱”,也有人骂这是逃避现实。背后还牵扯到家庭责任、社会资源,是不是把问题搞复杂了?一想到自己或者亲人卷进来,不管是谁,都很难保持冷静......

原文如下:

《如果我死》
朱铁志

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我以为那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

对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

不论你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咫尺之间。

有道是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

有人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生命的长短不过是一道简单的相对论命题,如此说来,需要那么在意长寿与否么?需要在生命的自然延伸中那么在意世俗的评价么?

01

如果我不得不死于癌症,我请求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必为我作无望的救治。

我知道,有些癌症之所以叫做癌症,是因为现代医学暂时还拿它束手无策。

所谓人道主义的救治,本意在延续人的肉体生命,其实无异于延长人的双重的痛苦。

我知道我虽然叫“铁志”,但其实意志很薄弱,很可能经不起癌症的痛苦。

我不想辛苦挣扎一生,到头来再丧失做人的起码尊严,缠绵病榻,身上插满各种管子;

也不想家人为我的生不能、死不得而悲伤难过;

更不想单位为一个已经完全不能生存的人发工资、报药费,增加额外的负担。

我甚至还有一种或许自私的想法,就是不想以肉体的痛苦成全子女的孝道和医生的人道。

病长在我身上,痛苦是自己的,而那些外在的道德评价要以一个病人的痛苦作条件,不是显得有些残酷么?

我的家人、我熟悉的医生,没有一个这样的人。

虽然我们国家至今没有安乐死立法,在我的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够通过这样的法律,将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其所能呼吁这样的法律,并且非常愿意身体力行这样的法律。

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

02

如果我死,决不希望别人为我写什么生平事迹之类的东西。

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

“荣”不因外在材料而多一分,“辱”不因外在评价而少一毫。

乞求高评价,说明缺乏底气,没有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

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

如果再为被确认是一个“什么工作者”,而不是“什么家”而烦恼,那就更加不堪,更加滑稽可笑,更加叫人不齿。

我知道通常的情形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其实我清楚,“也善”的“其言”不只出自将死之人,更是出自单位的人、周围的人,谁会对一个弥留之际的生命吝惜赞美呢。

况且评价越高,说明将死之人弥留的时间越短。

明白这一点,还有什么想不通的?还有什么不能通达一些、超然一些呢?既然生命都将随风而逝,几句好话又何必太当真呢?

假如一个人活到弥留之际还不清楚自己是谁,还要靠外在的评价确认自己,做赞美者赞美的奴隶,做诋毁者诋毁的奴隶,不是非常可怜又可悲么?

别人怎样想是别人的事 ,我决不想做这样可怜的人。

03

如果我死,决不希望举办什么追悼会、告别会、追思会一类的会议。

喜欢我的人早把我留在心里,讨厌我的人巴不得我早点儿滚蛋。开那么一个会有什么意思呢?开给谁看呢?

无非是在我毫无生气的脸上涂俗不可耐的胭脂,将我冰冷的尸体装进崭新的西装,然后抬将出来,摆在鲜花丛中。幸运点儿,身上或许还会盖上一面庄严的旗帜。

接下来是我的亲人悲悲戚戚地肃立一边,喜欢我和不喜欢我的人鱼贯而入,或真情悼念,或假意悲哀,都要绕着我走一圈儿。

如果我真有灵魂,我会为此感到莫大的不安。

在北京拥堵的街道上,我要为展览自己的尸体耗费同志们起码一个小时的路途时间,还要为瞻仰自己并不英俊的冷脸在耽搁大家起码一个小时的时间。

来来去去,半天就交待了。

一个人的半天是何等宝贵,假如真有那么几十人上百人前来,其损失真可用“巨大”来形容。

朱某终其一生,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何必死了倒来折腾大家呢?

04

如果我死,决不购买高价骨灰盒,决不定墓碑、墓地之类的玩意儿。

我虽然在学术上毫无造诣,但我毕竟混进最高学府,正儿八经地学过几年哲学,至今还保留着母校颁发的哲学学位证书。

人死如灯灭,生命不复返。

虽说“物质不灭”,但作为生命形态的个人死就死了,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已不是我所能左右和关心的。

既然生命都没了,还在乎那堆骨灰放在什么盒子里干嘛?

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要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

而就这一个小盒子,还要分出宝石、玛瑙、檀木、樟木,抑或普通石料和木材,真是想不开啊。

05

我死以后,决不保留骨灰,决不把那无聊的东西放在盒子里吓唬孩子。

如果妻儿听我的话,应该先将我所有能用的器官免费捐赠,假如它们能在其他的生命里获得新生,我将感到莫大快慰。

然后应该将我的尸体交给医学院作解剖教学用,假如学生们从我身上能够学到一点有用的知识,我又将感到莫大快慰。

人死还能有一点用处,岂不反证了活着的时候也不是浪费粮食的货?

再接下来就该果断地把我火化,趁热把我的骨灰埋在随便哪颗树下,我的灵魂或许可以随着绿叶升腾到天国去。

既然骨灰都作了肥料,墓地就更没必要了。咱们国家本来地少人多,我就不要跟活人争地盘儿了。

既然连墓地也没整,墓碑就更没必要了,还是留给农民盖房子、砌羊圈吧。

---------------------
朱铁志(1960年-2016年6月25日), 吉林通化人,中共党员。曾任《求是》杂志副总编、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2016年6月25日凌晨1时许在单位地下车库自缢身亡,不幸辞世。

人物经历
1969年跟随父母下乡;
1978年参加高考;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毕业后到求是杂志社工作;
曾任《红旗》杂志编辑;
《体育报》记者;
《求是》杂志编委,编审;
《求是》杂志副总编;
2016年6月25日凌晨不幸辞世。

学术兼职
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常务副会长。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
著有杂文集《固守家园》《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被亵渎的善良》《精神的归宿》《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你以为你是谁》《克隆魂》和散文《俺也承个诺》等。
主编《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1998年中国最佳杂文》《1999年中国最佳杂文》《2000年中国最佳杂文》《2001年中国最佳杂文》《2002年中国最佳杂文》《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合作主编)、《真话的空间》。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上一篇:DDL “deadline”
  下一篇:这是最新一篇文章了。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