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对视频数字压缩技术在非线性编辑设备中的应用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视频信号 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音频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视频数字化的比特数的明显增加给视频信号传输和处理带来了困难,由此产生了视频压缩技术,该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数字压缩技术已经成为非线性编辑设备关键技术之一。
1 视频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将视频信号变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的方法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当时FLSAH变换器价格昂贵,并且只能处理黑白图像,也跟不上视频帧的实时。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CPU、总线和磁盘技术的发展,视频信号数字化得以实现,1991年,将编码、解码和数字化3种功能合一的板卡出现。后来出现了CCIR-601的4∶2∶2取样标准,在数字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它规定了不同电视制式使用统一的取样标准,即是亮度信号取样频率是色度副载波的4倍,其中亮度Y取样频率是135MHz,R-Y,B-Y都为675MHz。
2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
数字视频处理方式(就整个电视领域而言)分为:压缩处理和无压缩处理 以前我们更多接触的是无压缩处理设备,如数字特技台,如:美国ABEKAS的8100,我台的8150等等,或者是一些高端的工作站也采用无压缩处理。但面对大量的电视节目的处理和存储,就必须采用压缩处理,否则造价是一个方面,网络化更是不可想象的。
所谓压缩处理,就是去掉信号中的一些冗余信息,甚至丢掉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减小或明显减小信息量,从而使数据传输率和占用空间大大减少,正是因此才使得目前广泛采用的电视节目非线性编辑设备的广泛使用。
1) 根据信息在压缩过程中是否丢失来划分,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无损压缩是指在压缩之后还原出来的数据和没压缩前的完全一样,这样当然是好的,但是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压缩比不能做的太高,仍然不能解决存储空间的问题,也就限制了应用。有损压缩是指在压缩过程中会丢掉视频中的一些信息,解压缩后恢复原来的视频信号,但丢失的信息不能恢复。
作为高质量的视频压缩,会尽量丢掉一些人眼视觉功能不需要的信息,或者人眼不敏感的信息,这样使解压后的恢复的信号与未压缩前的原始信号没有多大差别,这样即保持了视频信号的高质量,又保证了压缩比。我们现在采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大都采用有损压缩方式,并且压缩程度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视频信号的质量要求。现在非编网络中大都是采用有损压缩的辅助方法,如M-JPEG和MPEG。
2) 根据应用分为软件压缩和硬件压缩。
3) 还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压缩和数字信号压缩。
2.1 模拟压缩
其实压缩技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模拟压缩技术很早就应用于电视中。没有压缩技术可以说
就没有电视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视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模拟压缩系统。
从摄像机产生的R、G、B信号是全带宽的视频信号,每个通道大约10MHz,在变化成R-Y、B-Y、Y的编码过程中,电视系统进行了一次模拟 压缩,这时变成亮度信号6MHz的带宽,色度信号不到2MHz的带宽,这里压缩的程度是很明显的,对高频分量明显的压缩,同时也衰减了色度的中高频部分 。然后在录像的过程中一般还要进行第二次压缩,而且幅度很大。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