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等待大的》大的要来了,我先润了
·曼德拉效应
·备忘:无人机相关知识
·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
新兴数字视频技术
2005/6/5 18:11:00
 

  由于传统电视的高投入、重装备,制作与播出体制的垄断性,使得一般民众进入电视系统十分困难,电视形成了一种垄断的媒介权力。现在,DV的产生对传统电视的理念及由此建构的权力机制发生了强有力的挑战。
DV即数字视频技术,无疑具有电视最核心的技术规定性,特别是对于传统电视的制播体制具有颠覆性。正是在这种延续与颠覆的辩证关系中,DV开拓了新的电视时代。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
  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到今天,DV电影在各种电影节获奖已不是少数。DV传入中国以后也是佳作不断,《老头》、《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都是一些不错的DV影片。
  以吴文光等人为代表的独立制片纪录片工作者用DV开创了一片既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也不同于实验电影的新型纪录片天空。他们倡导用DV如记日记一样拍纪录片。对纪录对象的最大限度的贴近,超长时段的跟踪,不断累积、总量放大的影像素材,全新的纪录视角与纪录诉求,使纪录片表现力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多的DV拍摄都在传统的电视体制外运行,而凤凰卫视举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活动大规模地将中国的私人影像生产推向了前台,大量的民间影像作品借此机会浮出水面。
  实际上,私人影像的发展及繁荣并非仅仅是近两年的事。用普通摄像机做个人与家庭生活的记录,从摄像机诞生以后就开始了,只是不及今天以中产阶层为社会基础的"DV一族"那样蔚为大观。美国的《家庭滑稽录像》可以说是私人影像进入公共领域的开端,而1995-1996年间北京电视台开办的栏目《家庭的录像》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已经有DV新闻的一席之地,如成都电视台经济频道播放的"DV新闻秀"等。他们以主流媒体的身份,承认了这一长期处于分散、隐蔽状态的民间影像生产,"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无疑为DV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参赛作品来看,作者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反映面极广。从杀猪、讨债、地下音乐工作者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行为艺术……,极大拓宽了观众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不同一般的另类的影像文化。
二、DV开创新时代的要因
  DV之所以能引发一场社会文化运动和深刻的文化变革,首先在于它至少具备三个明显的特性:成像质量高;廉价;小型化。
其一,成像质量高。DV摄像机与普通摄像机比较,最大的区别有三项:1.图像分辨率高,DV摄录机一般为500线以上,而VHS摄录机为200线,S-VH摄录机为280-300线,8毫米摄录机为380线左右。2.色彩及亮度频宽比普通摄像机高六倍,而色、亮度带宽是影像精确度的首要决定因素,因而色彩极为纯正,达到专业级标准。3.可无限次翻录,影像无损失。
与专业摄录机相比较,DV摄像机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和现在顶级的数字压缩视频记录系统如DigitalBetacam(DB),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与BetacamSP相比,大部分视频技术专家认为DV格式能与模拟BetacamSP相媲美,并且DV令人难以置信地"物超所值"。
较高的成像质量使DV具备了问鼎正统的基础。
其二,廉价。新的发明总是促成传播费用的降低,而传播费用的降低则意味着消费者对所获得的信息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DV能被普通百姓接受的平民化价格,使其社会基础迅速扩大,那些不断壮大的富裕阶层观众不再局限于被动的受传者的角色,他们掌握了DV,可以主动地观察与记录身边的生活,从而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使大众传播的"传--受"两极形成互动平衡的状态。
其三,小型化。传统的专业影像生产系统装备复杂,体积较大,一般来说,个人进行独立的全程生产的难度非常之大,从而无法完成完整的电视生产。小型化的DV设备,破除了机器使用的垄断性,使机器使用与影像生产走向大众化。
随着成像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不断下跌,平常的家庭也可以用买一台电脑的价格拥有自己的DV,并将生活的片断的真实状态记录下来,再配以家庭电脑的视频处理系统,用人们所说的DV+PC的组合,就可以进行非常丰富完善的影像编辑。因此,视频应用的家庭化趋势日益明显,"家庭数码港"、"数码生活中心"等理念也是层出不穷,"一个人的电视台"终于成为可能。
三、影响:新"电视时代"的真正开端
DV的上述特性造成了影像生产的个性化与广泛的参与性。受众可以成为影像的传者,才可以真正展现受众自己的文化欲望与文化特征。如在今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上展示出独特魅力的获奖影片《Weshwesh,whats Going on?》就以DV拍摄而成,其导演也未受过正规电影教育。评委会之所以把奖项给他,是因为他自由勇敢地使用了摄影机,让他的朋友和家庭进入影像中,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一种与传统电影、电视颇不一样的新影像。这些新影像启发着我们把反思的锋芒直指当今大众传播的至尊--电视,让我们看到了把影像生产从传统的媒介权力中解放出来的力量。
由于传统电视的高投入、重装备,制作与播出体制的垄断性,并且电视人努力追求、渲染电视文化的专业性,使得一般民众进入电视系统十分困难,电视成了一种垄断性的媒介权力。电视媒介权力在电视符号生产的垄断中逐渐成为高度组织化的实体力量,成为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意志冲突与平衡妥协的产物。电视媒介权力通过控制信息载体,来传播特定的"符号--意义"体系,建构人们的认知概念世界、价值系统,形成对人们社会行为的隐性支配。大多数人文主义倾向的学者,都试图反抗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介权力对社会个人的操纵,并揭露由媒介权力所营造的统治的虚假的合法性,揭露媒介权力所掩盖的政治经济的利益结构。对于媒介权力的研究证明,西方从启蒙时代就奉为圭臬的个体自由主义权力实在是一个幻影。即使在资本主义标榜的"言论自由"的媒介空间里,媒介权力仍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
但现在,DV的产生对传统电视的理念及由此建构的权力机制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到底何为电视?《新闻传播百科全书》释曰:"以电子方式记录(生成)、传输、接收视听觉信息的传播媒介"。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传统的电视概念是技术与体制的统一,特别是强调那种非常严密的制作与播出的社会控制体制与被动的接收方式。但是现代电视的中心内核应是"电子视听",是强调其技术基础,正是"电子"之"电"给了"电视"这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以承前启后的逻辑内核,奠基于技术基础之上的体制层面应该有更多的开放性与可能性。
DV无疑具有电视最核心的技术规定性,在概念发生学的意义上,具有延续电视概念的合法性,同时,由于它的前述若干特征,对于传统电视,特别是对于传统电视的制作与播出体制,它又具有颠覆性。正是在这延续与颠覆的辨证关系中,DV开拓了新的电视时代。它开拓的路径就是通过电视体制,即电视制作与播出的传统体制,通过DV的民间生产以及DV与网络的结合,让DV作品在网上传播,就可以抛开传统电视的羁绊,开启新的电视体制,使电视制作更广泛,电视传播更大量,电视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更多元化。传统的电视只是更大视野中的电视家族里的一员,是多种形态的现代电视的一种。
传统电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思想形态。因此,一般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所谓"电视时代"。但是,一个时代的存在意味着社会各阶层的全方位受之影响,并全面参与最终达到互动。而传统电视似乎很难实现这种互动,更不用说传者、受者的一体化。在这个所谓的"电视时代",大众文化被标准化了,电视鼓励观众的被动性,不主张批评性的社会实践。观众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成为电视文本的俘虏。虽然观众的互动性被一再强调,各大电视机构也纷纷以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为口号,但由于观众无法直接介入电视节目的制作,并始终只能通过"代表广大群众需求"的个别电视节目制作机构间接地表达他们的需求,电视观众的被支配地位一直没能改变。大众传播的"大众性",始终停留在传播对象的大众化,传播者本身并没有实现大众化。在DV出现以前,制作电视电影节目的技术掌握在极少数的专业人员手中,百姓根本无法介入,因此,DV以前的电视发展虽然势头迅猛,但尚不能称为真正的"电视时代",其传者的局限使之仅仅可算作"前电视时代"。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时代"应该是DV技术大量普及,广大受众将其个人生活以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通过DV表现出来,并进入主流文化,与正规、专业的电视作品一样由传统的电视机构播放或经由网络大量传播的时代。在"DV+网络"的真正的"电视时代",各界人士(包括专业的电视工作者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员)运用DV技术生产出的大量电视节目,则可以使电视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变为可能,从而真正体现私人空间和"窄播",通过DV拍摄而成的作品则使原先的受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作品充分表达个人的特性,从而使受者在传播中也处于传者的地位。在这个时代,大众传播的"大众性"才真正得以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DV的发展将最终取代传统的由专业机构制作的电视节目。事实上,它们将共存共荣,共同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社会服务。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台将把很多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分流到社会各个层面,而更多地扮起权威的影像选择机构的角色,即共同的信息基础平台。人们需要的是既能向特定受众提供满足他们特殊兴趣的作品,又能"持续不断提供知识的内核"的新的丰富的"电视"形态。正是多种形态电视节目生产的共存才能够真正构成"电视时代"的宏大景象。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上一篇:视频技术成熟 中国迎来视频行业的春天
  下一篇:关于专业视频技术和DV技术的比较与评述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