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5美元到300美元有多远?Google的答案是312天。
昨天,Google股票价格直冲到304美元,与去年8月19日85美元的IPO价格相比,扎扎实实翻了三番多。而在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增长率仅为2%,代表高科技概念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增长率也只有1.2%。
这还不算。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华尔街,30个投资分析师就有24个建议买进或者强烈买进Google股票,甚至还有“崇拜者”将股价预期提高到了360美元。
在互联网经济身陷平阳,踟蹰难前的尴尬环境下,Google的雄起显得格外惊心动魄,而缔造这个网络经济传奇的工具却“土得掉渣”——就是广告。
去年,Google在线广告收入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99%。以此为支撑,投资分析家预测,Google公司今年收入将增长82%;在未来5年内,平均收入增长率将保持在30%的水平。
从盈利模式上看,Google俨然一个突然崛起的媒体——为了与“第一类媒体”——传统媒体和“第二类媒体”——互联网区分,我们不妨将它视作“第三类媒体”。
值得推敲和玩味的格局是,“第二类媒体”通过对“第一类媒体”内容的整合,创造点击率,从而吸引广告资本流入;Google的搜索引擎则更上一层,通过对“第二类媒体”的重新组合分类,建立自己的盈利平台——尽管只是简单“搬搬箱子”,Google们却获得了远远超出“箱子”之外的源源利润。
比如,有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到2003年,传统媒体广告额平均年增长率为38%;2000年起,媒体广告开始大幅度下滑;至2004年,大多数印刷媒体广告额年增长率只有2%~3%。又比如,2004年4月,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年9月,其股价就超过了新浪。
Google之外,微软MSN搜索闪电般上市拉练、YAHOO一次又一次地将其搜索业务推上前台、百度更是铁了心今年要让自己登陆纳市。
国际资本在这个概念周围,汹涌而至。
另一个互联网经济的泡沫吗?恐怕不是。
Google的受宠并不代表互联网的受宠,而是网络增值业务的受宠。其中,互联网只是业务载体,而非业务本身——这从来都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而泡沫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资本直接把互联网当作了盈利点,却没有发现和在意在此之上的增值业务“捆绑”。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