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世界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统计, 97%以上的英国家庭至少有一台电视机,每周人们平均看电视25小时以上, 占休闲时间的27%;收听广播16小时以上, 占休闲时间的18%.对于72%的全国人口来讲,电视是他们获知新闻的首选或唯一的途径. 在欧洲,英国是除意大利外最爱看电视的国家.传统上英国人认为电视和广播原则上是对大众负责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通过国会对其进行监督。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当今英国也在广播电视事业中引入商业机制和竞争,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收视选择。目前英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由民族遗产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主管,它主要负责制定、实施广播电视政策和监督管理广播电视机构,其体制以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两大体制同时存在为特点. 类似中国国内的国有主流媒体和监管系统如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宣部 ,英国也有3家公共机构负责电视和广播服务,它们的职责要求和工作目标由议会立法规定.但是它们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可以独立运作.这三个机构是:
英国广播公司(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简称:BBC). 英国和中国不同,英国并没有类似国内中央电视台一样的国家电视台, 因此BBC便是最大的半官方性质的电视广播制作播出机构.它的理事会为最高决策、管理机构,决定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切重大问题,直接向议会负责。英国广播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共广播机构,确立了一系列公共广播的基本原则。目前它也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国际广播电视机构之一。英国广播公司是非盈利性机构,不播出广告,经费来源于政府征收的广播电视接收机执照费为主,每年由议会拨给。而商业广播电视公司则是盈利性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
独立电视委员会( the Indi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 简称ITC), 负责为商业电视,包括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公司颁发经营许可证,并指定有关规章制度.
广播管理局(the radio Authority ,简称RA), 负责为商业广播电台, 包括有线和卫星广播电台颁发经营许可证, 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不同于中国国内纯粹的电视台公有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业一般都有国营和私营两个类别。比如美国电视业以私营为主,在众多的电视网、台中,除了少数教育电视台外,大部分广播电视公司(包括美国四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都是商业性的,以赚钱为目的。它们的生存主要靠广告来维持。英国广播电视业却区别于美国, 因为它是以国营为主,主要依赖政府的拨款和收视许可费支撑运作, 像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两个台就不播商业广告。英国的商业电视起步于1954年,英国政府通过《电视法》,改变了由英国广播公司独家经营电视的政策,成立了独立电视公司,开始发展商业电视。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世界新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市场不断扩展,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英国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指导方针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有主张垄断转变成为倡导向消费者至上的高级市场机制迈进,将竞争引入了广播电视领域。1990年的新广播电视法充分体现了这一转变,对商业广播电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设立了独立电视委员会和无线广播局分别管理商业电视(包括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和商业广播。
想在英国看电视,可以去超市或者电器商店买上一台新电视机, 与国内的25寸,29寸甚至39寸的大屏幕彩电不同, 英国的大部分主流电视商品似乎还处于 “石器时代”, 商场和超市里的热卖的还是14寸,15寸的凸面彩电, 17寸的电视已经算很大的了, 且很少见纯平或者超平. 至于等离子,高清彩电和组合家庭影院, 仅仅是大商场里的装潢摆设,本土人很少问津. 英国电视机的优点是大多配有字幕实时播放系统和自带录像机, 因此电视台如果播放电影等故事片节目时,观众就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字幕, 而且看VHS录像带可以很方便(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DVD还没有在英国真正普及). 在用户购买电视机的同时,电视的商品条码和收看人的地址会自动的被销售部门邮寄到英国电视执照收费部门, 因此电视抱回家去不久,便会收到催促购买者付电视执照费用的信函. 英国的规定是每个英国的电视用户每年要缴纳112英镑的电视收看许可费,也可以月付20磅, 这笔收入用作它的经营费用. 然而112磅的费用仅仅包涵英国电视的5个基本频道的收看权, 因此如果不另外支付昂贵的有线电视使用费, 每户仅仅可以看到5个频道, 即: BBC1台(即第1频道)29% BBC2台(即第2频道) 11.2%, ITV台(即独立电视第3频道)31.9%, 第4频道9.9%, 第五频道4.6%, (其余的13.4%收视率为有线和卫星电视).英国还有独立的电视监管部门, 这些部门会对住宅区,校园等居民聚集地进行例行或者突击检查,具体是用一台检索电视信号的搜索车,一旦发现那个用户有电视信号, 便可以定位抽查用户, 如果检查时用户无法出示执照,则要处以至少500磅的巨额罚款. 为了逃避这比额外的支出, 外国留学生大多选择购买二手电视, 然后购置天线,偷着看, 一旦发现检查人员便立即将电视藏入衣柜.
了解一个国家的媒体离不开对其文化的理解, 英国首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非常重视对历史的保存,无论从博物馆、从建筑、从环境上的保护,都体现着一种历史文化气息. 英国的民众一般来说是遵纪守法和有礼貌的,社会也比较安定,在工党的治理之下,这几年英国经济发展的也是比较稳定,失业率在欧盟国家当中一直是最低的。和英国的许多老式建筑一样, 英国的电视节目有着相对稳定的定势, 许多节目都有很多年的历史,而且从创办开始至今都维系着高收视率和固定的收视群体. 如channel 4的早间谈话节目《今晨》. 针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 “是否应制定法律来约束青少年16岁前的性行为”. 益智竞技类节目如《最弱一环》, 《 百万富翁》 都是收视率奇高,并且被译制成无数个版本远销世界各地的名牌节目.
英国电视的主流频道虽然很少,但是资源配置却很体现水平.例如,除了BBC1 和BBC2以外, 剩余的三个频道都每天播映电影, 而且在统筹安排上会叉开各自播出电影大片的时间,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英国虽然只有5个常规频道,但似乎任何时间打开电视, 大家总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节目. 类似国内七,八个省台上星频道在同一黄金时间播出同一个电视剧的情况在英国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英国的新闻节目带有很强的选择性,他们并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 而且其新闻的主要内容也并不像国内那样聚焦于国内的政治会议和领导人出访出席. 经常可以看到某条伦敦主街道漏水和婴儿遗失等社会细节新闻被放在头条和提要位置, 可以说聚焦细节和百姓生活是英国新闻的一个特点. 英国的新闻报道很讲求即时性, 许多新闻节目都是现场直播, 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经常可以看到台风袭击等灾难性新闻的真实报道场面:主持人身穿雨衣,伫立于风雨和泥石流之中, 艰难的叙述新闻背景,回答演播室里主播提出的各种问题.
英国电视节目制作从总体上来说,具备几大优势, 首先是英国电视人比较注重选题的策划,一个节目的录制经费从选择到批准要经过很严格的过程,特别是纪录片, 题材被批准的过程很漫长很严谨, 但是一旦批准, 人员经费设备各个方面便一切绿灯.其次便是资料的准备和运用还有快捷的反应,这一点在新闻评论性节目中尤为突出, 例如:中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上天的报道之后电视上居然出现了毛主席接见农民的黑白胶片镜头, 这虽然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是可以体现出英国新闻者强烈的新闻编排意识和资料使用意识. 至于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 BBC的记者更是世界出名的 “快速反应部队”. 从中东和谈到伊拉克战争,BBC的报道无论从时效性和深度性上都总是走在其它媒体的前面.
英国的广告普遍来讲质量很高,许多都非常有创意. 广告的策划和制作方面确实比国内高出一个层次, 因此观众即使一直坐在电视机前似乎也看得下去.但是这并不说明英国电视的广告播出是自由不受约束的.事实上英国的商业电视节目中插播的广告却有着严格细致的规定和审查制度.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其插播广告的时间上:不仅是电视连续剧,而且连纪录片、谈话节目、新闻节目也都要求到“自然中断”时才能插播广告。不能突然中断正常节目插播广告,否则观众很难接受。相比之下国内许多电视台的广告插播似乎就近乎“残忍”, 许多电影电视剧在矛盾冲突最为激化的时刻被电视台播出线强行中断, 确实影响了观众对影视节目连续观看的审美需求,同时破坏了影视作品的情节连贯性,这也使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大打折扣.其次,各类产品广告的播出在英国也分别有着严格的限定,负责电视广告监管的独立电视委员会对医药广告文字的规定有36条50多款,涵盖医药、治疗、保健、营养和食品添加剂五大类。英国政府还规定广告中不准出现社会名人、包括体育和娱乐界名人对产品的褒奖,更不允许这些名人直接做广告;不准在16岁以下的少儿节目中或节目前后插播广告;绝对不允许医生参与广告等。投诉制度是监督广告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受广告诱导使用药品导致有害后果,或发现广告违反了某项法规,可以通过任何途径直接向英国广告管理局的信访部门投诉。不过由于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督手段,真正有重大问题的投诉不是很多。
英国媒体的舆论倾向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其它诸如CNN, VOA(美国之音)或日本传媒的NHK等等,它们的言论不应被理解为能够代表整个“世界”,但是它们目前确实掌握着世界的话语霸权。不到国外人们很难体会到资讯如此之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于中国的理解是如此的贫乏和充满偏见。在大英帝国,素以博学、传统、创新(开明而又保守)之精神可谓人所皆知,他们有历史频道 每天24小时的向国民灌输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成就、书店有玲琅满目的英国历史书籍,欧洲、美洲(尤其美国)的历史也可谓洋洋大观,可是大大小小的书店就是极少看到关于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书目。
虽然英国的人口和地域都很有限,但是报纸和杂志确实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报纸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欧洲也是首屈一指.英国的报业主要由七家垄断集团控制. 一是国际新闻公司与默多克. 这是英国现有的最大的报业公司著名的全国性报纸《泰晤士报》《太阳报》等占据发行量的三分之一. 其余的如汤姆逊集团, 联合报纸公司等等. 销售方面除了传统的报亭外,英国的各类报纸和杂志的销售场点主要是超市.英国平面媒体报道的自由性和商业价值的利益驱使导致了各大报纸往往都追寻 名人的 “奇闻”和“丑闻”,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王室贵族,还是党派领袖, 明星艺人,敏感人物, 只要有不光彩或者稀奇的事情发生, 必定占据报纸的头版. 英国高等法官劳顿勋爵公开表示: “揭露欺骗行为和丑闻是报纸的职责之一. 这是为着公共利益的. 这也是报纸在其漫长的历史上经常所做的一件工作.’
虽然总体上来讲英国人民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和善友好的,但礼貌并不能说明理解和了解. 有关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人民致富的事实, 凤毛麟角.记得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用比较大的篇幅报道过世界上第一商用磁悬列车在上海开通的图片消息, 照片是很不匹配的武警的特写镜头, 旁边只是简单配上了了几句介绍性的信息,并重点强调是德国的技术. 总体的感觉大部分英国人对中国还是不了解,而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和中国现代生活,总被认为和他们想象的不太一致。媒体的作用就是帮助本土人民了解外界的真实世界,但是如果连媒体制作人的表现都夹杂太多的主观倾向性的话,那么这种思维定势想必就更难打破了.这也许就是英国媒体或者说西方主流媒体的弊病所在。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