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在成都举行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选送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大获全胜,总导演周兵获得了人文及社会类最佳长篇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
组委会对《故宫》的评价很高:这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史诗之作。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故宫,这个装饰以最华贵颜色,群星拱卫的皇家禁地,在500年的漫长历史里逐渐走出权力的阴影,以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姿态出现在民众面前。纪录片《故宫》为观察这个神秘的城中之城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制作者与故宫管理方的努力下,神秘的宫殿被完全打开。
●十三排 游离于紫禁城之外
故宫东边的城墙下边,有一个名叫“十三排”的地方。《故宫》摄制组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尽管故宫的管理者以最开放的态度协助拍摄,但由于它的特殊性,拍摄还是碰到很多麻烦。
最初的障碍来自案头工作。确定拍摄故宫后,摄制组请各方面的专家开了多次策划会。《故宫》总编导周兵估算,前后参加会议的总人数超过500人。在经过一年反复的争执与讨论中,这个大型专题片确定了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是紫禁城怎么盖起来的,第二是盖起来怎么使用,第三是它里面有什么宝贝,第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工作人员翻检了超过2000万字的史料,在超过200位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开始撰写解说词。由于背景资料庞大,第一集的解说就超过10万字。经过斟酌删减,最终形成了每集6000字左右的解说词。
拍摄时间的限制为摄制组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冬天的故宫被认为是最美丽的。摄制组也因此选择冬天最寒冷的一段日子作为拍摄时间。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故宫方面不可能因为拍摄需要而停止对公众开放。因此,拍摄的大部分时间需要选择早晨或者晚上以避开游人。加班加点的拍摄让大多数摄制组成员感到疲惫不堪。
有一次,摄制组需要在凌晨1点拍摄午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却受到了阻拦——一张通知单没能被送到保安部门。发现了自己疏漏的拍摄助理失声痛哭。还有一次,拍摄开始后才发现,跟保安、文物部门打好了招呼,却忘了通知管理厕所的行政部门,结果几十个人没法上厕所,活活憋了一晚上。
●“为保护文物,我们花了几百万”
“我们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剧组统筹兼第12集的导演邱民总结说。
故宫里哪怕最不起眼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因此在这里,每一条路都不能乱走,每一面墙都不能乱摸。为了保证不出意外,摄制组甚至规定抽一根烟罚款500元,连续两次直接开除。
最让人头痛的是文物的拍摄。故宫为摄制组开放了神秘的地下文物库。这个地下宝库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保护文物超过60万件。这里恒温15℃,恒湿50%,保护措施非常严格。
拍摄每一件文物前,都要打报告审批,“盖十七八个章是常事”。拍摄的过程中也会有专家全程陪同,以免发生意外。从宝库提取任何一件东西,都必须有两个故宫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场。给周兵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拍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拍摄时,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竟然亲自到场。这个杯子只有两寸高,薄如蝉翼。此杯在宫廷里烧成,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件。拍摄前,光报告审批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觉得不可能的时候,报告批下来了”。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至少耗费了几百万元。”周兵说。
●因叙事而精彩
播出第一周,《故宫》的收视率达到了8.05%。第二周这个数据上升到9.36%,在央视一套的57个节目中,排名进入了前10位。这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收视情况方面达到的最好成绩。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因是,这部纪录片强调了叙事因素。
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也是纪录片拍摄的重点。清代皇帝怎么理政、大婚,皇后怎么在西六宫生活。他们发现这些民间几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大都是错误的。比如传说中因为天上紫微宫有10000间房,所以地上的紫禁城有9999间半的房子,但专家却说,实际上故宫现在能数的出来的房间也就8000多。还有人们在影视作品里常看到,一到晚上皇帝便去自己宠幸的妃子后宫,或者用一条锦被裹着妃嫔进入皇帝寝宫,这也与明清宫廷生活完全不同。
《故宫》在镜头语言运用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量的延时镜头。这些镜头的拍摄异常麻烦。很多镜头可能不到30秒钟,但拍摄起来却需要耗费8个小时的等待。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等待,我们可以在纪录片里看到天上流动的云、宫墙上移动的影子,故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表情。 徐德芳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