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赤马劫
·高中英语-单词表
·常用网管软件下载,持续更新中...
·品牌VIS设计以及CI、VI、VIS、UI、SI的含义
DV:要关注观众的耐心
2006/2/16 21:18:19
 

据央视某单位的调查,现代的电视观众非常缺少耐心,看节目的时候,几乎6、7秒钟就要更换一次频道。如果节目差一些,有的观众甚至连续换台。而这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不可现象的。那个时候,由于频道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所以换频道的机率也较低。随着频道的增加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耐性越来越低:情节不抓人的不看,节目没有矛盾的不看,节奏太慢的不看…….观众的耐心度,已经成为是否更换频道的关键。

DV纪录片的创作也是这样,一定要关注观众的耐心,不能让观众的视觉产生疲劳。近日连续审看了70多部DV作品,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节目“太拖”。有一个120分钟的纪录片《护林人》,纪录的是一名“看林老人”的故事。作者的初衷是好的,想用尽量长的纪录时间,尽量长的画面来表现这位老人的奋斗精神。可是这个节目看到3分钟的时候,还没有见到这个看林老人;看到7分钟的时候,老人虽然出现了,但这座山林还没有介绍完…….还有一部学生拍的DV作品,题目叫《刘月飞的一天》。67分钟的节目,几乎都是“豆腐帐”。作者纪录了刘月飞早上起床――上午上课――中午吃饭――下午打球――晚上上网的全过程。更有一部22分钟的《讨债》纪录片,从头到尾都是主人公在那里毫无休止地讲……

这些纪录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注意到观众的耐心,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疲劳。而这种“太拖”的节目,只能把观众“赶走”!

近几年,主流媒体的纪录片“大碗们”,在创作上有一股趋势:就是纪录片越拍越长。《幼儿园》50分钟,《伴》60分钟,《井底村纪实》90分钟,《布达拉宫》100分钟,《王陵疑云》120分钟,《复活军团》180分钟……(上述纪录片均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好像只要是优秀的获奖纪录片,跟拍的时间就必须要长,完成的节目也必须要长。于是一些DV爱好者,也开始仿效主流媒体“大碗们”的一些创作方式,用“长时间纪录,长镜头拍摄,长剪辑制作”的方式创作自己的DV作品。

DV作者用这种方式创作纪录片,可以说是无可非议。问题是我们在创作DV纪录片的时候,是否考虑到所拍的片子里有多少好看的故事,能使观众看下去;还要考虑观众在观看这种长纪录片时的耐心程度。在这里,需要解决这样几个认识问题:

A、不是纪录的时间越长,纪录片就越好看。

B、不是节目的时间越长,越像(是)纪录片。

C、原生态的“纪录”,不是什么都录。

实际上,现代观众越来越缺少耐心,就是一部获国际奖的纪录片在国内省级电视台播放的时候,收视率也勉强达到0.01%。就是晚间各个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观众也是“挑肥拣瘦”。况且一部没有多少情节和故事的纪录片呢!所以,一旦节目出现间歇,或节拍慢了,观众都会自动换频道。

纪录片说到底是艺术,艺术是需要创作的。那种用纪实手法,对生活有闻必录,是对纪录片的误解;那种以为“原生态纪录,原生态编剪”就是真实,同样也是对纪录片的曲解。在“以受众者为中心”的今天,电视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凝结着创作人员智慧和思考的作品,希望看到的是节奏快,故事性更强的节目。观众的苛刻,实际上对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导必须考虑如何让片子更吸引观众,让片子更加好看。

实践证明,有些5分钟、10分钟的DV短片,也很好看。这里的关键是有没有好看的故事。向上面说到的《刘月飞的一天》,67分钟的节目全是“过程的纪录”,22分钟的《讨债》,全是声音的纪录。这样的纪录片怎么能吸引观众呢?以我看,这些DV爱好者都不是“有意”这样作节目,他们主要还是一个对纪录片的理解问题。如果他们能认识到:纪录片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节目的好看程度;原生态“纪录”到的画面,更需要在后期创作中,剪辑出观众爱看的故事,挑起观众观看的“兴奋点”。而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原生态保留。我想,DV爱好者们只要能在理念上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他们的作品一定会故事性更强,节奏感把握的更恰当,更会关注观众的耐心,使受众者的视觉不在疲劳,使我们的DV作品在观众的热烈观摩中走向成熟,走向社会!

冷冶夫 中国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13911096686)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上一篇:2006年DV市场预测:低价DV将会遍地开花
  下一篇:[新闻] 网易拍二世 央视曝光拍得丽DV9000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